“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之反思
发布时间:2021-07-27 04:32
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国内环境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诉求,难以证成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由于误用比较法研究方法,郭文在与中国第一代环境法"比较"基础上归纳的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显著特征缺乏说服力。因虚构假设条件与曲解立法原意,郭文主张中国第二代环境法向域际法拓展的观点是错误的。因将自我发展演化机能与基于该机能的结果相混淆,郭文得出中国第二代环境法向独立性、自足性发展的观点是不足信的。由于无视行政主导治理机制是贯穿中国环境法发展的"红线"之事实,郭文主张主体合作和规则共治的治理机制作为环境法体系开放性发展前提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没有新证据来证明环境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冲突,因而郭文是在重复一个已经被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否定了的观点。研究中国环境法发展问题所持的学术立场应当与法学研究方法相勾连,在规范、实证和价值层面的研究均需要遵循相应规则。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之反思
(一)环境法代际更替中的“历史必然性”含义之界定
(二)对郭文关于形成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历史必然性内容之反思
1.对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因素之分析。
2.对国内环境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诉求的因素之分析。
二、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显著特征”之反思
(一)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之反思
(二)对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之反思
1.关于环境伦理观从个体主义转向整体主义之观点。
2.关于价值目标从代内关怀转向代际关怀之观点。
3.关于实践功能从被动抑负转向主动增益之观点。
4.关于治理机制从单向的行政命令模式转向双向的主体合作和规则共治模式之观点。
三、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之反思
(一)对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域际法拓展观点之反思
1.第一项证据因虚构诸多假设条件而无法推出郭文自身的结论。
2.第二项证据因曲解立法原意,误解相关概念而无法支撑郭文的结论。
(二)对基于增益功能的独立性、自足性发展观点之反思
1.关于“主体性规则建构思维”的观点。
2.关于“以复杂适应性为特征的自我发展演化机能”的观点。
(三)对治理机制转向中的系统开放性发展与日益本土化发展观点之反思
1.关于将治理机制转向作为环境法体系开放性发展前提的观点。
2.关于将中国环境法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定位于人与自然冲突的观点。
四、代结束语:研究中国环境法发展所持的学术立场
本文编号:3305085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之反思
(一)环境法代际更替中的“历史必然性”含义之界定
(二)对郭文关于形成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历史必然性内容之反思
1.对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因素之分析。
2.对国内环境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诉求的因素之分析。
二、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显著特征”之反思
(一)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之反思
(二)对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之反思
1.关于环境伦理观从个体主义转向整体主义之观点。
2.关于价值目标从代内关怀转向代际关怀之观点。
3.关于实践功能从被动抑负转向主动增益之观点。
4.关于治理机制从单向的行政命令模式转向双向的主体合作和规则共治模式之观点。
三、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之反思
(一)对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域际法拓展观点之反思
1.第一项证据因虚构诸多假设条件而无法推出郭文自身的结论。
2.第二项证据因曲解立法原意,误解相关概念而无法支撑郭文的结论。
(二)对基于增益功能的独立性、自足性发展观点之反思
1.关于“主体性规则建构思维”的观点。
2.关于“以复杂适应性为特征的自我发展演化机能”的观点。
(三)对治理机制转向中的系统开放性发展与日益本土化发展观点之反思
1.关于将治理机制转向作为环境法体系开放性发展前提的观点。
2.关于将中国环境法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定位于人与自然冲突的观点。
四、代结束语:研究中国环境法发展所持的学术立场
本文编号:3305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30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