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我国储备木材资源的战略基地,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区。目前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正处于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向生态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转型过程中面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统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难题。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关系到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关系到功能区能否实现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的顺利转变,关系到生态功能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公平、和谐发展。 本文通过调研及对相关资料的认真细致的分析,分析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对的生态功能区内的林木加工业、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和矿产业的影响,总结并分析了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在借鉴了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框架,设计了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保障措施。为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顺利完成经济转型,为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小兴安岭 生态补偿 生态功能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2;D922.6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课题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3
- 1.3.1 国外研究概况11-12
- 1.3.2 国内研究概况12-13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1.5 研究方法14
- 1.6 技术路线14-17
- 2 生态补偿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7-22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7-19
- 2.1.1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的含义17-18
- 2.1.2 生态补偿的含义18-19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19-21
- 2.2.1 外部性理论19
- 2.2.2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19-21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1
- 2.3 本章小结21-22
- 3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对本区域影响分析22-31
- 3.1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概况22-23
- 3.1.1 自然地理概况22
- 3.1.2 自然资源概况22
- 3.1.3 生态资源概况22-23
- 3.2 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内容23-25
- 3.2.1 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主要内容23-24
- 3.2.2 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24-25
- 3.3 生态功能区建设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分析25-29
- 3.3.1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5-28
- 3.3.2 对功能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28-29
- 3.3.3 对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分析29
- 3.4 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29-30
- 3.5 本章小结30-31
- 4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现状分析31-36
- 4.1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补偿概况31-32
- 4.2 生态补偿概况分析32-33
- 4.3 目前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分析33-35
- 4.3.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33-34
- 4.3.2 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补偿体系34
- 4.3.3 生态补偿的资金渠道单一34
- 4.3.4 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34-35
- 4.4 本章小结35-36
- 5 国内外生态补偿经验借鉴36-41
- 5.1 国外生态补偿的做法36-37
- 5.1.1 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补偿做法36
- 5.1.2 欧盟森林生态补偿做法36
- 5.1.3 日本森林生态补偿做法36-37
- 5.1.4 美国农业生态补偿做法37
- 5.2 国内生态补偿经验37-38
- 5.2.1 云南省腾冲县森林碳汇项目37-38
- 5.2.2 北京市水源地生态补偿38
- 5.2.3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生态补偿38
- 5.3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启示38-39
- 5.3.1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38-39
- 5.3.2 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39
- 5.3.3 建立多样化的资金募集渠道39
- 5.3.4 多种补偿方式综合运用39
- 5.4 本章小结39-41
- 6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框架设计41-47
- 6.1 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41
- 6.2 生态补偿的原则41
- 6.3 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41-42
- 6.4 生态补偿方式设计42-43
- 6.4.1 对生态环境的贡献者进行补偿42
- 6.4.2 对受影响的职工和居民进行适当补偿42-43
- 6.4.3 对地方政府进行补偿43
- 6.5 生态补偿标准设计43-44
- 6.5.1 对森林资源建设者的补偿标准设计43-44
- 6.5.2 对撤并林场搬迁的补偿标准设计44
- 6.5.3 对地方政府补偿标准的设计44
- 6.6 生态补偿时限设计44-45
- 6.7 生态补偿的效果评价机制45
- 6.8 本章小结45-47
- 7 推进黑龙江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保障措施47-51
- 7.1 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建设47
- 7.2 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募集和管理47-49
- 7.2.1 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47-48
- 7.2.2 完善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制度48-49
- 7.3 完善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49
- 7.4 加强生态补偿宣传教育49
- 7.5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49-50
- 7.6 本章小结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伟;马阿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J];中国林副特产;2009年01期
2 赵希勇;吴国春;蔡体久;张军;翟旭军;琚存勇;;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科技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0年06期
3 姜加虎;黄群;孙占东;;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的原则和任务[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4 陈平;崔广柏;刘正祥;;南方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5 姜钰;朱颖;;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姜钰;姜崧;;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区划分析及“G+X”管理模式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7 王炜,步伟娜,纪江海;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8 洪奕良;;强化生态观念以推进城市绿化[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3期
9 崔德才;胡锋;;骆马湖生态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10 金春香;倪薇;张先庆;倪柏春;;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正彬;刘艳琳;;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的立法思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2 杨磊;;外部性视角下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王小萍;;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立法问题探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侯思琰;王伟;刘德文;;水库上下游与水质有关的生态补偿典型案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5 王烽;王莉;于鲁冀;;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模式初探[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赵雪雁;董霞;;最小数据方法在生态补偿中的应用——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蒋莉莉;;贵阳市“两湖一库”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对策分析[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9 马存利;;区域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构建[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利顶;傅伯杰;;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京春;为了保护好北疆大地“绿宝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2 陈永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方略[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3 记者 朱万然;市政协召开四届三十四次主席会议[N];黑河日报;2011年
4 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伊春林管局局长 王爱文;生态立市打造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刘言;爱辉区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N];黑河日报;2009年
6 梁永生 韩春明 孙国男;丰宁生态立县建设京津生态功能区[N];承德日报;2010年
7 市发改委 记者 江宇;我市天全宝兴两县纳入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N];雅安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隽波;我省环境准入“门槛”抬高[N];山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林庆雄 郑水松 通讯员 黄箐鸠;遂昌95%空间划归生态功能区[N];丽水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隽波 本报通讯员 马新龙;新建项目要过生态关[N];山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3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魏晓燕;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马爱慧;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冯思静;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8 刘玉卿;基于生态补偿的自然和人文过程耦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潘仁飞;煤矿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生态补偿费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10 曹广成;抚松县生态经济型城市建设探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潘耀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3 陈雪;水电开发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谭延巍;生态政治视野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尤立杰;基于生态补偿的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代价评估[D];新疆大学;2010年
6 陈旭;区域生态补偿中的中央政府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霞;丹江口水库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标准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汤明;鄱阳湖九江濒湖县区生态补偿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韩磊;太湖围网拆迁生态补偿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6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91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