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本文所论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制度特点,以及当时的婚姻家庭制度对革命的影响和对当地少数民族婚嫁习俗的渗透。右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由于当时妇女运动的积极开展,要求妇女解放的呼声很高。要真正地从根本上保障妇女的权益、维护妇女的地位就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令,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建设对妇女解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再加上右江革命根据地处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其婚姻家庭制度对少数民族的传统婚俗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婚姻家庭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从法规形式、立法原则、立法内容等方面对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制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总结出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制的特点,最后通过这些分析得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当时提高了广大民众的觉悟,使民众积极拥护革命,为革命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也为解放后新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建设累积了经验。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除引言和结语外,本论部分从历史背景、主要立法内容以及制度特点三个方面对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制度予以详细论述。 引言部分主要对研究课题做出说明。本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状况以及资料的收集运用进行阐述,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分析方法对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进行客观的考察。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产生以及发展的历史背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的农民运动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概况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概况。在农民运动时期,妇女解放的呼声比较高,传统的封建婚姻旧习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以韦拔群为首的农民运动领袖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红七军颁布了一些关于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政治纲领,更全面地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地位,使文明的新型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得以顺利的发展。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立法的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其次从结婚制度、离婚制度和家庭制度三个方面对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制度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严禁早婚等原则,建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保护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儿童的权益,为革命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结婚制度方面,对结婚年龄和婚姻成立形式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同时也提倡简化结婚的程序,这些规定都具有文明进步性。在离婚制度方面,对离婚的条件、程序以及法律后果进行介绍,总结当时离婚案例,分析当时离婚的普遍原因。当时,根据地政权组织提倡遭受婚姻痛苦的妇女离婚,着重保护妇女的婚姻自主权利。在家庭制度方面,介绍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制度对夫妻关系、继承关系以及儿童特殊保护的规定。 第三部分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说明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制度对妇女解放和革命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以及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时代性和政治性。由于处在特殊时期,为了革命的需要,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制度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在解放妇女,主张新型婚姻方面具有进步性。但是,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政治纲领和宣传文件当中,没有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和专门的婚姻家庭法典,在立法形式上显得简单粗陋。在实践当中,对妇女解放有推动作用,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婚姻旧习的变迁也有积极影响。 右江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婚姻家庭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婚姻家庭制度建设和实施较为成功的根据地之一。在此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婚姻家庭制度的政治纲领和单行法律法规。这些政治纲领和法规遵循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等原则,并对结婚、离婚、离婚后财产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对于推动民主、实现土地革命有着其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改革也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右江革命根据地 婚姻家庭制度 制度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3.9;D929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12-15
- (一) 农民运动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概况12-14
- (二) 根据地建立后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概况14-15
- 二、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制度主要立法内容15-30
- (一) 基本原则16-22
- (二) 结婚制度22-24
- (三) 离婚制度24-27
- (四) 家庭制度27-30
- 三、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30-39
- (一) 解放妇女,保证革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31-33
- (二) 反对封建旧习,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具有进步性33-35
- (三) 在法律规定上灵活粗陋,具有过渡性35-36
- (四) 照顾民族婚姻,对少数民族婚嫁习俗的渗透36-39
- 结语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毅平,刘新国;西周婚姻家庭制度的现实启迪[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郑准;朱文秀;姚雅莉;林美雅;;论婚姻的起源及性别基础[J];法制与社会;2007年10期
3 邱成建;;彝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0年23期
4 叶志宏;;婚姻法学复习题解[J];当代电大;1999年07期
5 李秀华;改革与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之法理研究[J];河北法学;2000年02期
6 汪娟海;邹秀娥;;论道德调整和法律调整在婚姻家庭中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7 康静;罗建兴;;浅析一夫一妻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8 杨恒源;论恩格斯婚姻家庭理论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及其现实意义[J];齐鲁学刊;1985年04期
9 王秀玲;王启珊;;法律视阈下婚姻家庭伦理秩序之建设[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陶毅;略论我国婚姻法的特色——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四十周年、新《婚姻法》公布十周年[J];法学评论;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承权;;研究婚姻家庭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2 翁笑冰;;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妇女解放[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传国;张选惠;;论摩梭母系文化的变迁与民族传统体育——以永宁乡温泉村、小落水村调查为例[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瑞璋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苏鹏程;红土地 新希望[N];广西日报;2009年
2 记者 刘维涛;周永康率中央代表团第一分团赴百色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何可寒 特约记者 刘勇 通讯员 覃志江;创新机制强素质[N];法治快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黄玉教;盘活资源维稳 化解基层纠纷[N];法治快报;2009年
5 蒲翔宇 鲁冬民 本报记者 高传开;红七军传人写新篇[N];人民武警;2009年
6 本报记者 贝为超 刘艺 徐顺东 本报通讯员 刘廷智 梁泽义;薪火相传代代红[N];广西日报;2011年
7 孔惠萍;婚姻法立法的两点建议[N];江苏法制报;2008年
8 记者 蒋秋;三方筹资33万元援建思林镇英竹卫生分院[N];广西日报;2010年
9 记者 王勉 闫祥岭 凌关胜;红军精神代代传,千姿“百色”谱新篇[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汗军;山青水秀生态美 人杰地灵气象新[N];中国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2 叶英萍;黎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四维;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姜红;两性经济行为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覃勇;右江革命根据地土地法制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晁春宝;右江革命根据地刑事法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徐笑;魏晋南北朝妇女法律地位的演变[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海锋;《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民事法律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高菲;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郑惠雁;唐代和清代妇女婚姻家庭关系的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孙秀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平等地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开元;中国家庭暴力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46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04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