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军婚保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7:09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军婚保障机制研究
【摘要】:军婚是指与现役军人形成婚姻关系的婚姻。从革命战争时期到和平建国年代,对军婚进行特殊保护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原则,既有不断完善的法律条例,更有政府的支持、舆论的引导。每一次政策法规的调整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小震动,从最初宣传“结婚离婚绝对自由”到保护军婚条例的颁布,再到进一步限制军人家属离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妇女与战士在离婚问题上微妙的对抗与妥协。每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群众的加入,优抗政策的完善、代耕代收的开展,深入基层的妇救会、广泛活跃的慰问团,均折射出政府、抗属与群众在保护军婚上的现实要求与努力参与。每一期报刊杂志、每一支民歌小曲、每一场拥军演出,均再现了帮助军人建立家庭、解决生活困难的群众热情和模范抗属安心守候、努力生产的责任意识与革命情怀。但革命要求女子依据革命需要改变择偶标准,努力成为光荣抗属、劝夫参军的理想在执行中遇到现实的制约,造成革命精神在民间执行的失序,地方与军队、政府与群众、男女青年及抗属的行为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妇女逐渐改变传统单一的家庭角色,走向社会,参加根据地建设,投身革命,支援战争,成为真正社会中的一员。对战时妇女形象的塑造与革命意识的培养使新思潮中“婚姻自由”的思想服从抗战的革命大义,成为“一切为了抗战”的时代注脚。如此种种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军婚保护体系,这是一个多股势力交织而成的巨大的网,成为那个战乱年代的守卫和羁绊。文章主要通过对山西省档案馆、图书馆大量历史档案及相关报刊、文献资料的检索,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以女性、婚姻与革命(国家)关系的视角,结合抗日战争的大背景,分析军婚保障机制下法律、政府与群众行为,探讨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婚姻自由”与“一切为了抗战”之间的矛盾的,进一步丰富根据地研究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 婚姻自由 抗属 军婚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31;D923.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3
- 一、选题意义9
- 二、研究现状9-10
- 三、研究思路10-11
- 四、研究内容11
- 五、概念界定11-13
- 第一章 根据地军婚保障的法律制度安排13-19
- 1.1 关于婚约的规定13-14
- 1.2 对离婚的限制14-16
- 1.3 破坏军婚的处罚16-17
- 1.4 国共两党在处理军婚问题上的异同17-19
- 第二章 根据地军婚保障的行政支持体系19-27
- 2.1 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19-21
- 2.2 妇救会的任务21-22
- 2.3 其他部门的协作22-23
- 2.4 慰问团的活动与书信往来23-27
- 第三章 根据地军婚保障的舆论运作机制27-35
- 3.1 报纸宣传拥军优抗27-31
- 3.2 民歌小调传唱教育31-35
- 第四章 抗日根据地军婚保障机制下的民间冲突35-47
- 4.1 理想的情形35-37
- 4.2 现实的状况37-47
- 第五章 革命话语下的婚姻自由47-51
- 5.1 引导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47
- 5.2 调动女性参加根据地建设47-48
- 5.3 提高女性革命意识48
- 5.4 革命话语下的婚姻自由48-51
- 第六章 军婚保障机制的特征与影响51-55
- 6.1 军婚保障机制的特征51-53
- 6.2 中共军婚保障机制的影响53-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3-64
- 承诺书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军全;;军事动员与乡村传统: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优待抗属为例[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1期
2 周俊利;;从军婚保护条例看女性法律地位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8年07期
3 吴小卫,杨双双;中央苏区婚姻制度改革与妇女解放[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傅建成,,王红岩;苏区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婚姻制度改革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晓磊;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77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07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