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法社会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08:12

  本文关键词: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法社会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未成年人 家庭暴力 法社会学 法律社会化


【摘要】:家庭暴力不只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难题,同样也是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目前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国际社会对防治家庭暴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对策制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研究较晚于国际社会,并且大都集中在婚姻暴力上,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因为其更具有隐蔽性而受到忽视。同时,我国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较少,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有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性、统一性的家庭暴力专项法律。《反家庭暴力法》作出了防治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仍较为原则,未充分体现出未成年人救济措施特殊性,从而可操作性不强。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未成年人更具有特殊性,其身体、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后果。因此,充分完善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规定,增加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并制定完备的配套措施,对减少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持家庭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正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法社会学视角运用法律社会化理论就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展开专题研究。本文除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约3.3万字。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针对未成年家庭暴力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域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立法上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界定,并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及学者的界定,提出本文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定义: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抚养人及其他家庭成员采用殴打、捆绑、残害、性侵、忽视、凌辱以及将未成年人置于各种暴力影响之下等方式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身体侵害、精神侵害行为。接着归纳了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特征,主要包括暴力主体具有特殊性、行为具有更普遍性与频发性、行为具有更隐蔽性、后果具有更严重性和手段具有多样性。然后分析了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归纳出导致未成年人家暴原因主要包括传统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法律社会化不足、施暴者个人与家庭问题,以及法律规制存在缺陷。第三章是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域外立法的考察。本章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防治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进行梳理,介绍其法律规制中的特色制度,如强制报告制度,民事保护令制度等,并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制进行评析。第四章是我国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立法及其不足。本章通过对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介绍我国防治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并对其进行评析。第五章是防治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对策。本章对应导致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原因,提出通过构建现代家庭文化、加强法律社会化、贯彻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增加对精神暴力规制、丰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完善监护权剥夺制度,建立施暴者处遇计划等对策,期望能够减少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 家庭暴力 法社会学 法律社会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11-12
  • 第2章 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概述12-26
  • 2.1 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界定12-15
  • 2.2 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特征15-20
  • 2.3 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分析20-26
  • 第3章 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域外立法的考察26-34
  • 3.1 美国26-28
  • 3.2 日本28-30
  • 3.3 我国台湾地区30-32
  • 3.4 对上述域外有关立法的评析32-34
  • 第4章 我国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立法及其不足34-41
  • 4.1 我国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34-37
  • 4.2 我国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立法的不足37-41
  • 第5章 防治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对策41-48
  • 5.1 加强法律社会化41-42
  • 5.2 建立后续援助机制42-43
  • 5.3 完善反家庭暴力法规定43-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4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诗权;中英维护妇女权益、防止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刘淑媛;关于家庭暴力的若干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会诊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4 刘梦;什么是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5 李玫瑾;家庭暴力,绝非孤立的社会现象[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6 李玫瑾;家庭暴力不再是私事[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7 张荣丽;关于家庭暴力的几点法律思考[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8 荣维毅;消灭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9 段京连;禁止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7期

10 陈小力;面对家庭暴力——谁能保护女性[J];乡镇论坛;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当代中国家庭暴力探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江文庆;杜亚松;;家庭暴力环境:儿童虐待的形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飞;;浅析家庭暴力[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4 黄克界;;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符琼芬;孙雨寒;;家庭暴力案件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王歌雅;;家庭暴力的背景因素与惩处机制[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秀慧;;家庭暴力对受害女性的影响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家庭暴力轻的也应法治[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张俊凤;用法规制止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记者席淑君 通讯员张军萍;青岛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杨涛;家庭暴力与职务高低无关[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翠燕;遭遇家庭暴力就勇敢地站出来[N];赤峰日报;2005年

6 薇薇安 辛文;家庭暴力不容忽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孟群华 潘华虹;为何产生家庭暴力 半数公众不知内因[N];中国人口报;2003年

8 周华 邓苏勇;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暴力防治[N];中国审计报;2002年

9 福联;应明确规定制止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10 陈本建;在生活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非法律方式解决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杨肖光;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于涓;女性视角下的夫妻间权利义务平衡[D];武汉大学;2012年

6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雅蓉;论家庭暴力行为及其法律规制[D];山西大学;2007年

2 黄迎;上海孕产妇家庭暴力现状及服务机构应对能力的现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莫良丰;民事保护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事前法律救济[D];湘潭大学;2008年

4 邓刚健;和谐社会背景下反家庭暴力的法理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管霜梅;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洁;试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庆鹏;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都正伟;家庭暴力及其防治对策[D];南昌大学;2008年

9 管燕燕;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朱琦辉;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2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112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