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构建
本文选题:人事诉讼程序 切入点:职权主义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人事诉讼程序的研究是民事诉讼程序理论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事诉讼程序是以维护身份关系秩序为目的,体现国家公权对婚姻、亲子、收养关系进行适度干预的一种特殊诉讼程序模式。该程序是以身份关系上的争讼作为调整对象,其处理结果不仅涉及个人私益,而且与他人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与社会公益更是一脉相承。正是基于人事诉讼案件的个性特征,两大法系许多国家的民事诉讼审判体系都设置了异于普通诉讼程序的人事诉讼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该程序的专门规定,实践中大量的人事诉讼案件适用普通诉讼程序审理,已无法满足身份关系这一特殊诉讼标的的需要,因此我国有必要构建独立的人事诉讼程序。 本文从人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系统地考察了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人事诉讼程序,得出如下结论:人事诉讼程序制度的构建并非哪个国家立法者的行为,而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求。然后通过对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深入论证了在我国构建人事诉讼程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在我国设立人事诉讼程序的初步构想。 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和法学研究的发达,人事诉讼程序已成为现代司法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设立人事诉讼程序已经成为适应法律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专门的人事诉讼程序,这不仅不利于人事诉讼案件的处理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更不符合现代法治日益民主化、科学化的趋势。笔者相信,在人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的法治环境下,关注人事诉讼程序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personnel proced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e field of civil procedure theory. The purpose of personnel procedure is to maintain the order of identity relationship, which embodies the state's public right to marriage, parents and children. The adoption relationship is a kind of special procedural mode of moderate intervention. The procedure is based on the litigation in the identity relationship. The outcome of the procedure involves not only personal interests, but also close interests with others. It is based 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nel litigation cases. Many countries in the two major legal systems have set up personnel proceeding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litigation procedures. There is no special provision for this procedure in our civil procedure law. In practice, a large number of personnel litigation cas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special litigation object of identity relationship,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personnel procedure in our country. Starting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personnel procedur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personnel procedure in two legal system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procedure system is not the behavior of legislator in any country. It is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the social reality.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our country's legislation,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personnel litigation procedure in our country is deeply demonstrated, and the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personnel litigation procedure in our country is put forward at las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judicial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research, personnel procedur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modern judicial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sonnel procedur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w and times. There is no special personnel procedure in the current civil procedure law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not only unfavorable to the handling of personnel litigation cas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but also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zation of the modern rule of law.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procedure is conducive to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ivil procedural law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郁林;;家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J];法律适用;2011年08期
2 毛兴勤;;程序性制裁:我国刑辩律师权利的体制保障[J];学理论;2011年16期
3 郑昱;;论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海峡法学;2011年02期
4 顾彬;;法院直接变更指控问题之比较法考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赵瑞;曾晓东;;刑事法庭空间布局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6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J];法学家;2011年04期
7 尹维柏;;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8 柴松霞;;论德国刑事诉讼模式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法学;2011年02期
9 张旭东;;当事人间竞价执行模式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苑宁宁;;控辩平等原则下证据开示制度之反思[J];法学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星亚;陈惠忠;;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先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评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韩国福;何俊畅;王梅;;入世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构建及其目标[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张小满;;论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规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马志相;周舜隆;;在制度供给中嶼出基层法治之路——兼论人民法庭的传统与改革[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允玲;;当事人处分权和辩论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互动关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林梅;;论民事诉讼中确定举证时限的法律价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赵莉;;公诉方式改革的深化研究与探讨[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孙卫星;林建兴;;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法律效力——兼析《若干规定》确立自认制度的重要意义[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刘国胜;;建立与法院调解并重的诉讼和解制度,纯化合意解纷机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10 高玉涛;;浅谈司法鉴定改革[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舜天律师事务所 袁健;关于设立人事诉讼程序的建议[N];联合日报;2009年
2 张家慧;话说和谐司法[N];法制日报;2007年
3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法院 石洪彬;践行以当事人为本理念应实现“四个理念递进”[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周斌;解读和谐主义诉讼模式[N];法制日报;2007年
5 陈有西;从中华法律传统中学习什么[N];学习时报;2008年
6 邓红阳;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应合理分工互为补充[N];法制日报;2008年
7 陈平安 刘春彬;树立执行新理念[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胡夏冰;由谁认定案件事实更可靠[N];检察日报;2006年
9 张大鹏;转变司法理念实现法律与社会效果双赢[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陈有西;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关键[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美松;人事诉讼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万永海;刑事法庭调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汪海燕;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张爱军;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王韶华;民事诉讼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张晓茹;家事裁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肖波;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霜;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构建[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2 陈爱武;人事诉讼程序初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叶炀铂;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丽;我国人事诉讼程序之建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凤莲;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张卉;论人事诉讼程序[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齐静;构建人事诉讼程序之必要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徐芳;论人事诉讼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邵彩然;论人事诉讼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洪敏;论行政诉讼的模式[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7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56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