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阶层内婚制的延续
本文选题:阶层内婚制 切入点:代际传承 出处:《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4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夫妇职业地位和教育获得状况的分时段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婚姻安排过程中存在的“门当户对”式阶层内婚制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然继续延展。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虽然一度消解了基于财产占有关系而产生的阶级差别,但基于职业和教育等级而新生的阶层地位等级,却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选择。绝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都在自己所属的阶层或与自己所属阶层等级地位临近的阶层。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educational status of coup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arriage arrangement in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one-to-one marriage" within the class exis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continued to exten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ownership, although class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ossession of property were once eliminated, the rank of new class based on professional and educational levels was eliminated. But it continues to affect people's choice of marriage. Most people's marital objects are in their own class or adjacent to their own clas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D6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郑忠梅;城市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杨连专;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叶文振;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人口研究;1997年06期
4 刘英;今日城市的夫妻关系——与日本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1年03期
5 谭深;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J];社会学研究;1991年05期
6 吴圣刚;论当代家庭文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吴圣刚;当代中国家庭秩序论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周浩礼,张晓碧,梁勋厂;老年人健康与家庭——重视发挥家庭的保健功能[J];医学与社会;2005年05期
9 沈安安;家庭文化模式对妇女地位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娜;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的现代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娟玲;东乡族妇女家庭地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魏晓立;二十世纪前期汉族宗法文化存在形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涂晓慧;影响城市未成年人学习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5 周斌;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伍崇林;当前我国老年人再婚现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伦理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晓欢;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苏;从传统走向现代[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良玉;民国时期政府官员群体述略[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刘方;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安国启;;研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四点思想收获[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魁兴;洞开底层“向上”通道[N];中国审计报;2006年
2 石述思;他们那么年轻,年轻得令人心悸[N];工人日报;2010年
3 施健子;富二代“圈里圈外”[N];经济观察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叶正积;温州工商联力促“新生代”健康成长[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5 怀正清;至尊之“奴”[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本报评论员 刘敏;正视权力代际传承及其社会后果[N];长江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应华根 见习记者 朱意 通讯员 王雪峰;“创二代”:新生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培育的“慈溪模式”[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8 曾立平;创业者的衣钵谁来继承[N];海峡财经导报;2006年
9 媒体评论员 张遇哲;“李刚门”辟谣的三重反思[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洋;社会关系网络转型与家族企业成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俊霞;当前农村代际关系与“养儿防老”[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3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68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