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家庭法哲学研究
本文选题:黑格尔 + 家庭 ;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黑格尔的家庭理论因其保守性而受到质疑,大多数研究者指斥其为过时的家庭实践和制度进行辩护。本文以《法哲学原理》为基础,致力于对黑格尔的家庭法哲学诸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探寻黑格尔家庭思想的本义及根据、所受到的批评及原因,以及可期得到的辩护。本文引言部分对国内外关于黑格尔家庭法哲学的相关研究作一梳理。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西方家庭观,特别是对黑格尔家庭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以及德国浪漫派的家庭观念进行介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家庭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属于道德领域,康德、费希特则为家庭的道德性留出路径,浪漫派侧重家庭的情感维度并且将家庭作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存在领域。第二部分总括性地分析黑格尔家庭法哲学的独特之处,亦即家庭的伦理实体性。在黑格尔那里,家庭作为伦理实体的一环具有重要的承启作用,家庭通过爱而实现个体与共体的统一,同时,家庭因其自然属性而成为具有特殊规定的伦理实体。第三部分对作为家庭之基础的婚姻进行考察。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藉此,黑格尔将自己的婚姻观跟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契约论以及浪漫主义婚姻观区别开来。在黑格尔看来,婚姻的目的在于实现实体性的统一,正因为此,缔结婚姻成为一项伦理义务。第四部分对家庭财富进行研究。家庭财富作为家庭的外在定在,是黑格尔家庭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财富不仅是确保家庭成员生理存在的物质保障,而且是家庭及其成员获得承认的外在条件。家庭财富具有重要功能,一方面,家庭财富赋予家庭以外在现实性,另一方面,家庭财富在现代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净化功能。在黑格尔看来,家庭财富是由作为丈夫或父亲的男性参与市民社会生活而获取并进行管理的,在性质上为家庭成员所共有。第五部分对家庭的解体进行分析。在黑格尔的伦理体系中,家庭作为直接的和自然的伦理实体会向更高的伦理阶段过渡,因此,走向解体是家庭的必然归宿。具体来说,有法律上解体、自然解体和伦理上解体三种情形。家庭或者因婚姻的破裂,或者因父母死亡,或者因子女成年脱离原属家庭而解体,这是家庭的伦理使命。从家庭过渡到市民社会,继而过渡到国家,是为伦理的发展过程,亦为自由的现实化过程。本文结语部分揭示黑格尔建构家庭法哲学时的历史背景,说明黑格尔实际上是在现代经济关系对传统社会秩序造成冲击的情况下,试图为现代人保留一个免受经济理性破坏的栖所。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Hegel's family theory has been questioned because of its conservatis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hilosophy of Law,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Hegel's family law philosoph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eaning and basis of Hegel's family thought, the criticism and reason, and the defense that can be obtained. The preface of this paper comb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Hegel's family law philosophy at home and abroad.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western family view, especially Aristotle, Kant, Fichte and German Romantic family concept, which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Hegel's family thought. In Aristotle's view, the famil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y-state but not in the realm of morality, while Kant and Fichte set the path for the moral character of the family. Romanticism focuses on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of the family and regards the family as a completely independent social domain.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uniqueness of Hegel's family law philosophy, that is, the ethical entity of family. In Hegel's opinion, family as an ethical ent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out the un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on body through love. At the same time, the family becomes an ethical entity with special regulations because of its natural attributes. The third part investigates marriage as the foundation of family. Marriage is an ethical love with legal meaning, so Hegel distinguishes himself from the popular naturalism, contract theory and romantic view of marriage. In Hegel's view, marriage aims at realizing the unity of entity, which makes marriage an ethical obligation. The fourth part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to the family wealth. Family wealth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egel's family theory as the external determination of family. Family wealth is not only the material guarantee to ensure the physical existence of family members, but also the external condition for the family and its members to be recognized. Family wealth h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n the one hand, family wealth gives the family outside of reality, on the other hand, family wealth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purification function in modern society. In Hegel's view, family wealth is acquired and managed by men who participate in civil life as husband or father, and are owned by family members in nature.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family. In Hegel's ethical system, the family, as a direct and natural ethical entity, will transition to a higher ethical stage. Specifically, there are three cases of legal disintegration, natural disintegration and ethical disintegration. It is the ethical mission of the family to break up the family either because of the breakdown of the marriage or as a result of the death of the parents or the separation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family as adult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amily to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n to the state i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egel's family law philosophy, and explains that Hegel is actual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impact of modern economic rela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Trying to preserve a shelter for modern humans from economic rationali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J];理论导刊;2000年08期
2 高杰,纪岩;试论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现实表现形态[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3 石伶亚,黄飞泽;论黑格尔哲学关于生命的阐释[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丁恒星;李娟;;哲学终结了吗[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元宝;宋瑾瑜;;黑格尔的历史观研究[J];人民论坛;2013年08期
6 马慧敏;;从《小逻辑<导言>》中看黑格尔的哲学观[J];学理论;2013年09期
7 吴松;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J];思想战线;1981年02期
8 张尚仁;革命性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方面——纪念黑格尔逝世一百五十周年[J];思想战线;1981年05期
9 李培湘;;试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的历史贡献——纪念黑格尔逝世一百五十周年[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10 余源培;吕会霖;;论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汐朋;胡亚军;;马克思与黑格尔知性观之比较[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张大卫;;“时代的囚徒”——重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4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黄小洲;;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学[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李鹏程;;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善解;;论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涯倩;;试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项熹;黑格尔:一种最新的阐释[N];光明日报;2002年
2 严兆军;黑格尔的现代形象[N];文学报;2002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中国时刻”背后的黑格尔式命题[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 孙宁;从黑格尔式的外衣中解放出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南开大学哲学院 齐艳红;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历史主义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勾画黑格尔的现代性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于涛 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宗教不应成为国家的统治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朱志荣;黑格尔美学研究的典范[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郑忆石;黑格尔哲学之光折射近代俄罗斯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2 魏月;理性自由: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解释原则[D];吉林大学;2017年
3 曲达;政治经济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7年
4 庄振华;黑格尔的历史观[D];复旦大学;2010年
5 李莹;黑格尔的个体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7 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武汉大学;2005年
8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章忠民;黑格尔的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2年
10 朱长兵;黑格尔真理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妍;黑格尔“反思”思想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罗健;黑格尔的绝对与有神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泽天;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永;改革开放以来的黑格尔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5 王丹;论黑格尔的教育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孙武;历史性世界底人类本质[D];海南大学;2015年
7 雒飞;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嘉;《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祁靖贻;从自由理性到社会批判: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解读[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黄芳;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51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95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