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反家庭暴力救助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3 16:39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家庭暴力不仅威胁着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婚姻的破裂,甚至会导致家庭暴力犯罪,危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根据权威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在整个婚姻家庭生活中,曾经遭受丈夫殴打的女性占整个调查样本的百分之五十,其中,明确殴打妇女的比例为百分之六,农村和城镇分别占到百分之八和百分之三。全国各地妇联受理家庭暴力的投诉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每年达到4到5万件。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针对儿童的家暴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因此,防治家庭暴力需要有效的救助措施。救助包括法律救助和社会救助两种形式。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针对家庭暴力的救助制度,201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庭暴力法》),是中国第一个详细针对家庭暴力出台的法律,从此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虽然完善了法律救助制度,但是,由于家庭暴力的隐秘性、长期性、复杂性,仅仅依靠法律救助是不行的,还需要社会的救助。社会救助和法律救助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通过介绍家庭暴力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分析了我国对家庭暴力救助的规定,以及对域外救助制度的研究和借鉴,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救助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正当权益。第一部分,主要对家庭暴力和家庭暴力救助相关概念和特征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其次阐述了对家庭暴力概念的理解。家庭暴力主要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特点是具有反复性、长期性、隐蔽性。除了有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还有性暴力和冷暴力等表现形式。最后对家庭暴力救助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家庭暴力救助立法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家庭暴力救助制度的现状及不足。首先介绍的是我国现行家庭暴力救助制度规制,以及现行反家庭暴力法律中有关救助制度的立法背景,然后分析了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中的救助制度在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为广大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了详细的救助措施,该法的一些立法亮点尤为重要,这些制度能够使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救助。例如:强制报告制度、撤销监护制度、公安告诫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等,本文中均作了具体的阐述。另外,通过对这些救助制度的阐述,分析了我国现行《反家庭暴力法》中救助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进行改进。第三部分,'主要对域外主要国家防治家庭暴力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典型的、成熟的救助制度进行分析概括,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有选择地进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反家庭暴力立法经验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我国应该根据具体国情借鉴域外的一些有益经验,取长补短,并且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立法及社会制度之中,以完善我国的相关救助措施。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救助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是立法上的完善。例如:把性暴力纳入《反家庭暴力法》中;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力度;强化对儿童的救助力度等。另外要重视对家庭暴力当事人心理矫治制度的完善,加强对施暴者的心理疏导和调解。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可行措施,例如:完善家庭暴力证据规则;完善新闻媒体预防监督机制;社区设立家庭暴力防治委员会救助机构;设立反家庭暴力救助资金等。随着《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针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措施越来越丰富,只有法律救助和社会救助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暴力的救助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虽然我国的家庭暴力救助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只有不断的完善家庭暴力救助制度,才能更好的维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闻;上海召开“制止家庭暴力、保障妇女权益”研讨会[J];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04期

2 曹诗权;中英维护妇女权益、防止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刘淑媛;关于家庭暴力的若干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4 ;会诊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5 刘梦;什么是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6 李玫瑾;家庭暴力,绝非孤立的社会现象[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7 李玫瑾;家庭暴力不再是私事[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8 张荣丽;关于家庭暴力的几点法律思考[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9 荣维毅;消灭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10 段京连;禁止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强;;当代中国家庭暴力探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江文庆;杜亚松;;家庭暴力环境:儿童虐待的形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飞;;浅析家庭暴力[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4 黄克界;;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符琼芬;孙雨寒;;家庭暴力案件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王歌雅;;家庭暴力的背景因素与惩处机制[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秀慧;;家庭暴力对受害女性的影响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家庭暴力轻的也应法治[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张俊凤;用法规制止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记者席淑君 通讯员张军萍;青岛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杨涛;家庭暴力与职务高低无关[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翠燕;遭遇家庭暴力就勇敢地站出来[N];赤峰日报;2005年

6 薇薇安 辛文;家庭暴力不容忽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孟群华 潘华虹;为何产生家庭暴力 半数公众不知内因[N];中国人口报;2003年

8 周华 邓苏勇;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暴力防治[N];中国审计报;2002年

9 福联;应明确规定制止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10 陈本建;在生活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非法律方式解决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杨肖光;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于涓;女性视角下的夫妻间权利义务平衡[D];武汉大学;2012年

6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雅蓉;论家庭暴力行为及其法律规制[D];山西大学;2007年

2 黄迎;上海孕产妇家庭暴力现状及服务机构应对能力的现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莫良丰;民事保护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事前法律救济[D];湘潭大学;2008年

4 邓刚健;和谐社会背景下反家庭暴力的法理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管霜梅;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洁;试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庆鹏;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都正伟;家庭暴力及其防治对策[D];南昌大学;2008年

9 管燕燕;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朱琦辉;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63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463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3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