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非婚同居关系中女性权益保障问题探索

发布时间:2020-06-07 00:34
【摘要】:现实生活中伴随着结婚的高成本、择偶的高标准以及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使得通过缔结婚姻的方式组成家庭似乎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患上“恐婚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以及年轻男女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传统道德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和约束作用逐渐式微,外界对于同居关系的态度也由过去的较多非议和歧视转变为宽容和接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非婚同居现象应运而生。西方国家的非婚同居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靡,面对该社会现象,西方国家及时对非婚同居者权益的保障途径进行探索,并逐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规制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虽然我国的非婚同居现象日益普遍,但是法律并没有对非婚同居进行规制,而是采取了“不制裁、不保护、不干预”的政策,使得非婚同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极易受到权利侵害。因此,本文在参考国外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非婚同居关系中女性权益易受侵害的情况,对构建注重女性权益保障的中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提出立法建议,力求改善我国非婚同居关系中女性权益易受侵害的不利局面。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首先解释非婚同居的概念、构成要件以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非婚同居的概念及其界定为:无配偶的男女双方基于情感形成一定时期、持续的生活状态且不属于合法婚姻的结合。其实质是没有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在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的前提下,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第三部分,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非婚同居制度构建中保护女性权益的必要性。第一,现实原因:同居伴侣的暴力对女性身心的损害、人工流产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女性的家务劳动无法得到补偿。第二,法律原因:这部分开头介绍了我国调整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规制缺失的状况,随后通过阐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解释了为何立法规制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后明确了加强对弱者的保护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第四部分,详细叙述了国外非婚同居的立法规制并阐述了各国立法对于女性权利的保障途径,总结出这些国家在立法和司法层面对于非婚同居关系的调整经验,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国家的具体法律规制在实践中对于非婚同居女性权益的保障途径;第五部分,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从女性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非婚同居制度构建方法。比如承认非婚同居合同的效力,确认非婚同居者家庭劳动的价值,建立非婚同居遗产继承权制度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玉鸿;;正确理解弱者权利保护中的社会公平原则[J];法学;2015年01期

2 冉克平;;论人格权法中的人身自由权[J];法学;2012年03期

3 司丹;;家务劳动中的女性权益保护[J];学理论;2009年27期

4 张学军;事实婚姻的效力[J];法学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700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700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8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