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据适用

发布时间:2020-10-01 15:45
   家庭暴力一直是全世界共同关注、长期探讨的话题,关于如何防范和惩治家庭暴力,大部分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2015年12月2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反家庭暴力领域第一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这是我国防范家庭暴力法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反家暴法的出台填补了了家庭暴力案件全国性法律规定的空白,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都进行了概括性的规定,并专门规定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进行保护。但是这部法律仍然存在操作困难,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尤其哪些证据可以用于家庭暴力案件的诉讼,如何留存证据,如何举证方面的规定均严重不足。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入手,对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据问题进行讨论。家庭暴力是施暴者基于控制的目的对受暴者进行的长期地循环性地暴力行为,在一般的家庭暴力案件中包含了控制型暴力和反应型暴力两种案件类型。控制型暴力即一般的家庭暴力案件,反应型暴力大致算是控制型暴力的一个“后遗症”,即受暴者为了摆脱施暴者的虐待“以暴制暴”的行为。很多人认为家庭暴力犯罪适用刑诉法规定的普适性刑事证据制度即可,但是家庭暴力犯罪本身与一般刑事犯罪较为不同,它存在证据产生难、证据留存难等多种特征。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灵活解决家庭暴力犯罪中的证据问题。本文将以现有家庭暴力证据立法为背景,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在实践中家庭暴力犯罪中的证据适用存在的难点,并在家庭暴力犯罪本身特点和立法不足两个方面分析这些难点的具体成因,最后提出笔者设计的解决难点的方案。
【学位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3.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家庭暴力及有关证据制度
    第一节 家庭暴力概述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
        二、家庭暴力犯罪的种类
    第二节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制度现状
        一、中国加入的反家庭暴力的国际公约
        二、我国反家暴领域相关法律
        三、地方法律文件
    第三节 其他国家的证据制度与适用
        一、英国
        二、美国
        三、加拿大
        四、启示
第二章 家庭暴力犯罪下的证据适用难点
    第一节 家庭暴力下的公诉与自诉案件
    第二节 证据适用的定义
    第三节 家庭暴力中的证据适用难点
        一、缺乏有效证据
        二、缺乏直接证据
第三章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适用难点成因
    第一节 家庭暴力自身特点
        一、隐蔽性
        二、循环性
        三、多样性
    第二节 立法不完善
        一、举证方面
        二、被害人证人出庭作证方面
        三、证据认定方面
    第三节 总结
第四章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适用难点解决设想
    第一节 建立专门的制度
        一、建立非强制性医务人员报告制度
        二、建立家庭暴力心理伤害司法鉴定机制
    第二节 适用不同种类证据
        一、重视间接证据
        二、重视专家证词
    第三节 吸收特殊证据规则
        一、表见证明原则
        二、品格证据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学军;朱梦妮;;专家辅助人制度研析[J];法学家;2015年01期

2 兰跃军;;被害人作证及其陈述的运用[J];法学论坛;2012年02期

3 陈敏;;关于家庭暴力认定难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9年02期

4 肖建国;李婷婷;;论表见证明制度[J];证据学论坛;2008年00期

5 易延友;;英美法上品格证据的运用规则及其基本原理[J];清华法学;2007年02期

6 蒋月;林艳琴;潘峰;陈宝贵;;中国家庭暴力问题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7 赵颖;美国警察针对家庭暴力的逮捕政策及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简-乌素尔,朱晓青;加拿大家庭暴力项目的发展[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9 赵可;试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相互作用及其角色转换[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罗慧兰;;中国——加拿大反家庭暴力立法及社会干预机制的比较[N];中国妇女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贺振华;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田雨;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1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831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7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