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同居法律规制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婚同居法律规制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婚同居一直是一个兼具多学科意味的命题,法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都有涉及。单就法学而言,已有的立法例皆呈现出“反射性立法”的特点,法律体系是在新的社会趋势被广泛接受的情势之下萌生的,这也为法律在现代生活中的缺位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在中西方正统的风俗观念中,性关系的发生总是以婚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婚姻也是唯一受到法律肯定的性关系模式。康德认为,家庭关系由婚姻产生,婚姻由两性间自然交往或自然的联系而产生。换言之,如果一男一女愿意按照他们的性别特点相互地去享受欢乐,他们必须结婚,这种必须是依据纯粹理性的法律而规定。而社会发展趋势促使我国也必须效法已有之立法例,摒弃婚姻一元化之陈旧观念,构建完整的非婚同居法律体系。 除引言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引言提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从传统与现代角度证成非婚同居立法规制的必要性,并确定了本文的立足点。 第一部分是“非婚同居的解析”。该部分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非婚同居的涵义分析,本小节首先对非婚同居之本源概念进行了剖析,结合我国现有研究,从遵从我国传统的婚恋观念及社会习惯的角度为“非婚同居”作概念界定。其次,通过对非婚同居与非法同居、合法同居及事实婚姻的关系的评析,笔者提出将事实婚姻和非婚同居纳入一体保护,不再区分二者之间的形式区别的观点,主张对符合一定要件的同居关系给予类似于婚姻效力的保护,在其履行了补正程序之后即可以享有婚姻的完整效力;第二小节则阐释了非婚同居的性质,这也是本部分的着力点所在。笔者在借鉴Kiernan和Estaugh有关同居发展的“四阶段论”的基础上,认为现阶段同居关系具有“单身的替代”、“婚姻的先导”以及“婚姻的替代”三个主要性质,并认为立法设计应当以性质为基准才能避免以偏概全的弊端;第三个小节将同居划分为“无婚史者不具有结婚意愿的首次同居”、“无婚史者具有结婚意愿的婚前同居”、“婚姻解体后的同居”、“同居关系解体后的再次同居”四种类型。 第二部分是“有关非婚同居的社会变化及立法对策”。该部分包括“各国社会人口发展趋势”、“各国立法的发展”、“法律规制的不同模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913.9
【目录】:
- 引言9-10
- 第一部分 非婚同居的解析10-21
- 一、非婚同居的涵义分析10-14
- (一) 非婚同居的概念10-12
- (二) 对非法同居与合法同居、非婚同居与事实婚姻的关系之评析12-14
- 二、非婚同居的性质14-19
- (一) 同居是单身的替代15
- (二) 同居是婚姻的先导15-16
- (三) 同居是婚姻的替代16-18
- (四) 小结18-19
- 三、非婚同居的类型19-21
- (一) 无婚史者不具有结婚意愿的首次同居19
- (二) 无婚史者具有结婚意愿的婚前同居19
- (三) 婚姻解体后的同居19-20
- (四) 同居关系解体后的再次同居20-21
- 第二部分 漠视与尊重——有关非婚同居的社会变化及立法对策21-44
- 一、各国人口发展趋势22-28
- (一) 北美22-25
- (二) 欧洲25-28
- 二、各国立法的发展28-33
- (一) 北美28-30
- (二) 欧洲30-33
- 三、法律规制的不同模式33-44
- (一) 各国的立法对策33-41
- (二) 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41-44
- 第三部分 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的制度设计44-62
- 一、非婚同居制度设计的理论准备44-48
- (一) 非婚同居的法律定位44-46
- (二) 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的形式选择46-48
- 二、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的可能与展望48-62
- (一) 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的设计原则48-49
- (二) 非婚同居制度具体设计49-62
- 结语62-63
- 参考书目63-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涛;;非婚同居现象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34期
2 王丽萍;;非婚同居法律规制价值分析[J];学术交流;2010年05期
3 陈玉玲;;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4 王绍霞;;非婚同居法律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郝英英;;建立我国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6 张莉丽;;浅谈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研究[J];才智;2011年18期
7 魏庆爽;;老年人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关虎章;王伟;;非婚同居法律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9 王旭霞;;多层次家庭规制体系之一——非婚同居的历史考察及重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张莉丽;;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静;杜洪波;;论性的法律规制[A];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柯坚;;关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法律思考[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0年
3 王桂林;张树兴;;我国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法律规制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解岩沁;;关注丧偶老年人婚姻是全社会和家庭的责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戈华清;;数字环保的法律规范与法律思考[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6 朱晔;;私募基金法律调控探析[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娟;;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状况的考察及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8 陈海东;孙淑云;;刍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A];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芳;;关于循环经济下企业行为法律规制的几点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夏少敏;张娟红;;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规制[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元;公司治理法律规制变化[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2 西南政法大学教师 李满奎;日本经验:过劳自杀的法律规制[N];法制日报;2010年
3 王春晖 山西移动公司首席法律顾问 博士;电信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N];人民邮电;2003年
4 南政法大学 卓武扬 四川省银监局 丁灿;加强金融道德风险的法律规制[N];人民日报;2010年
5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屈灏;竞技体育犯罪的法律规制[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博士研究生 张卫英;“包二奶”现象的法律规制[N];中国社会报;2002年
7 吴长军;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规制[N];国际商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赵志刚;网络环境下的法律规制[N];检察日报;2000年
9 卢昌军;试离婚当受法律规制[N];今日信息报;2007年
10 刘品新;“网络通缉/通报”的法律规制[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阚凯;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龚艳;仇恨言论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立先;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朱文雁;论英国对诽谤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张健;专利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汪泽;论对场外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曹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向东;我国政府债券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孙威;公司与其管理者利益冲突及法律规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邢钢;从国际私法角度论外国公司的法律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霞;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陈岩梅;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D];厦门大学;2008年
3 秦志远;非婚同居法律规制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尹皓;非婚同居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陈惠清;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D];厦门大学;2008年
6 王丽萍;论非婚同居[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孙群坤;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王立云;论非婚同居及其法律规制[D];河南大学;2008年
9 杨成刚;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10 张莉丽;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非婚同居法律规制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43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