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同居关系的法律调整

发布时间:2017-09-24 17:09

  本文关键词:同居关系的法律调整


  更多相关文章: 同居 同居关系 登记制伙伴 同居契约


【摘要】: 同居,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标志着社会的开放,标志着公众舆论对非婚姻内的性生活和同性恋行为的一种宽容。我国未婚同居现象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很大的未婚“同居族”,同性恋也逐渐走向公开化,且群体庞大。我们应该研究这种社会现象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将其纳入法律的轨道,而回避甚至制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法律对同居进行调整具有必要性。如果法律对这种现象不加以规制,更大的问题是无法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不能保护弱者的权利不受侵害。因此构建同居关系法律保护体系是现实之需要。 除引言和结语之外,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论述。 第一部分是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法理学基础。该部分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是同居关系的界定。通过对同居的语源含义和法律含义的分析和分类比较,将同居关系的外延和内涵予以明确,之后本人试图对同居关系进行了定义,并将其特征抽象出来。这样通过本节的论述明确了本文的立论范围。第二小节是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现状,通过对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立法变化的分析,明确了我国一直以来对同居关系的立法态度以及未来的立法空间。第三小节是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基础。通过对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以及法学基础的分析,从而为我国对同居关系的调整提供了立法理论上的指导。 第二部分是域外同居关系的立法经验启示。该部分分为四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国外同居关系立法概况。通过对美国、法国、德国、荷兰、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同居关系立法的概述,使我们了解了国外那些典型的同居关系的立法状况。第二小节是我国台湾地区同居关系的立法现状分析,使我们了解了台湾也在为同居关系的保护寻找突破口。第三小节是对域外同居关系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通过域外典型立法模式的比较,为我国的立法提供了可借鉴处。第四小节是域外同居关系立法经验的启示,本文提到了两点,一是立法模式选择登记制伙伴模式,二是在法律理论上可借鉴法律地位理论。 第三部分是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制度设计,该部分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原则,本节论述以期达到为我国同居关系的制度建设提供原则上的指导。第二小节是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具体制度设计,通过前面一系列的论述,最后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建设上来,本节就同居关系的定义,构成要件、同居关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上的效力以及同居关系的终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同居 同居关系 登记制伙伴 同居契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2
  • 第二章 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法理学基础12-26
  • 2.1 同居关系的界定12-19
  • 2.1.1 同居的语源含义12
  • 2.1.2 同居的法律含义12-16
  • 2.1.3 同居关系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16-19
  • 2.2 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变化19-22
  • 2.2.1 异性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变化19-21
  • 2.2.2 同性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变化21-22
  • 2.3 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基础22-26
  • 2.3.1 哲学基础22-23
  • 2.3.2 社会学基础23-24
  • 2.3.3 经济学基础24
  • 2.3.4 法学基础24-26
  • 第三章 域外同居关系立法经验的启示26-35
  • 3.1 国外同居关系的立法概况26-30
  • 3.1.1 美国的非婚同居契约与非婚伴侣关系法令26-27
  • 3.1.2 法国的民事团结契约27-28
  • 3.1.3 德国民法中的同居婚与生活伙伴法28-29
  • 3.1.4 荷兰的家庭伴侣法29
  • 3.1.5 埃塞俄比亚的“非法同居”29-30
  • 3.2 我国台湾地区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现状30-31
  • 3.3 域外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模式31-33
  • 3.3.1 等同于婚姻的立法模式(婚姻法上的保护)31-32
  • 3.3.2 登记制家庭伙伴的立法模式(家庭法上的保护)32-33
  • 3.3.3 契约式立法模式(民法上的保护)33
  • 3.3.4 台湾模式33
  • 3.4 域外同居关系的立法经验对我国的立法启示33-35
  • 3.4.1 登记制伙伴关系的选择33-34
  • 3.4.2 法律地位理论的借鉴34-35
  • 第四章 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制度设计35-44
  • 4.1 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立法原则35-37
  • 4.1.1 区分对待原则35
  • 4.1.2 契约规则原则35-36
  • 4.1.3 价值中立原则36
  • 4.1.4 保护及补偿原则36-37
  • 4.2 我国同居关系法律调整的具体制度设计37-44
  • 4.2.1 同居关系概念37
  • 4.2.2 同居关系的构成要件37-39
  • 4.2.3 同居关系的效力39-42
  • 4.2.4 同居关系的终止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凯;从婚姻自由的角度谈同居现象的存在[J];当代法学;2003年01期

2 钱新容;;非婚同居现象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年11期

3 高留志;论非婚同居的立法规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王素云;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探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王磊;同居案件争议问题探析[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何群;同居关系的法律保护[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郭芳;同居的法律规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张华贵;同居关系法律问题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杨立新;论准婚姻关系[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912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912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2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