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01:33
本文关键词: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研究
【摘要】: 非婚生子女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出身原因而在权益上受到诸多侵害,对其加强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婚姻家庭法的一个重要课题。为顺应“子本位亲子法”的发展趋势,现代各国法制普遍以子女最佳利益为核心,切实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基本权益。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三章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制度进行研讨。第一章主要从非婚生子女与继子女、养子女的异同出发,并根据婚生子女的三种不同界定标准来界定非婚生子女的概念,指出当前立法与实践中对非婚生子女保护总体不完善,因此有必要专门就非婚生子女的权益保护进行讨论。同时透过非婚生子女地位变迁史的分析,探寻社会对于非婚生子女问题所作价值判断的变化轨迹,并预见未来非婚生子女保护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介绍了域外法中对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的确定、监护、抚养等问题的有关规定,通过对域外法相应规定的分析和比较,指出域外法中对非婚生子女权益的保障日趋合理,对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具有可借鉴意义。 第三章介绍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的现状,尽管立法上赋予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目前我国在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方面仍存在立法原则不足和必要制度缺失的问题。立足于现状,提出了下列立法构想:确立以子女最大利益原则和无歧视原则,取消对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的划分:确立婚生子女的推定和否认制度;确立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制度和认领制度;明确非婚生子女监护和抚养等问题。
【关键词】:非婚生子女 法律保护 制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非婚生子女概念及其保护变迁13-24
- 第一节 非婚生子女的界定13-17
- 一、非婚生子女的定义13
- 二、非婚生子女不同于继子女、养子女13-15
- 三、婚生子女推定的三种立法15-17
- 四、婚生子女的否认17
- 第二节 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历史变迁17-22
- 一、无亲之子—受虐待时期18-19
- 二、形式平等—受保护之萌芽时期19-20
- 三、实质平等—受保护之发展时期20-22
- 四、小结22
- 第三节 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意义22-24
- 一、顺应了亲子法的发展趋势22
- 二、符合对公正、平等价值目标的追求22-24
- 第二章 域外法中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的评析与借鉴24-35
- 第一节 域外法中确定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的规定24-26
- 一、主观主义24-25
- 二、国家主义25
- 三、客观主义25-26
- 四、小结26
- 第二节 域外法中非婚生子女准证和认领的规定26-29
- 一、非婚生子女准证的规定26-27
- 二、非婚生子女认领的规定27-29
- 第三节 域外法中非婚生子女监护问题29-32
- 一、生父母身份已确认的非婚生子女监护人确定的法律规定29-31
- 二、生父母身份未确认的非婚生子女监护人确定的规定31-32
- 三、小结32
- 第四节 域外法中非婚生子女抚养问题的规定32-35
- 一、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用的范围32-33
- 二、非婚生子女的抚养协议及诉讼保障33
- 三、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用的强制执行33-34
- 四、国家在非婚生子女抚养关系中的作用34
- 五、小结34-35
- 第三章 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现状与完善35-48
- 第一节 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现状35-37
- 一、《婚姻法》对非婚生子女同等保护的规定35
- 二、《继承法》对非婚生子女财产权的规定35-36
-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 活案件的若干意见》(1989年12月13日法民发[1989]38号)36
-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1987年6月15日法(研)复[1987]20号 )36-37
-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婚生子女抚养问题的批复》(1980年5月26日[80]民他字第6号)37
- 第二节 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不足37-38
- 一、立法原则之不足37
- 二、若干必备制度之缺失37-38
- 第三节 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立法构想38-48
- 一、确立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的基本原则38-41
- 二、确立我国婚生子女推定与否认制度41-42
- 三、确立我国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和准正制度42-44
- 四、明确我国非婚生子女监护和抚养等问题44-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春春;;对非婚生子女与其生父母血亲关系确认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2 李洪祥;尹萧;;非婚生子女身份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玫瑰;论未成年人家庭保护[D];山东大学;2011年
2 安然;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3 陈婉菁;非婚生子女认领的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4 李捷;试论我国非婚生子女准正与认领制度的构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33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93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