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保险侵权欺诈的识别与私法规制——以《保险法》第27条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1-29 11:58

  本文关键词: 《保险法》 保险欺诈 侵权欺诈 识别 私法 规制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保险法》第27条的侵权欺诈比第16条的法律行为欺诈对保险人威胁更大。侵权欺诈行为人主观上应限于"直接故意",客观上须实施了虚构、制造保险事故,虚构事故原因或夸大损失的行为。但虚构保险标的、隐瞒抗辩事由、使用欺诈性工具不在其列。在规制措施上,应将虚构事故原因和夸大损失与虚构、制造保险事故做相同处理,允许保险人免除责任,确定解除权的行使不具有溯及力,但对欺诈行为实施后,解除权行使前提起的索赔,保险人得免除责任。当被保险人、受益人为多人时,个别人的欺诈原则上不影响他人的权利。
[Abstract]:The tort fraud in Article 27 of the Insurance Law of China is more threatening to the insurer than the legal fraud in Article 16. The perpetrator of tort fraud should be limited to "direct intention" subjectively, and must be fictitious objectively. Make insurance accident, fictitious accident cause or exaggerate the loss. But the fictitious insurance object, concealing the defense reason, using the fraudulent instrument are not listed in the regulation measure. The reason of fictitious accident and exaggeration of loss should be treated the same as that of making insurance accident, allowing the insurer to be exempted from liability, and determining that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has no retroactive effect, bu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raudulent act. Claims filed before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may be exempted from liability by the insurer. When the insured and the beneficiary are more than one person, the fraud of an individual does not, in principle, affect the rights of others.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项目“保险合同法结构性变革与制度创新”(13SFB3028)
【分类号】:D922.284
【正文快照】: 保险欺诈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基于不正当目的,利用保险合同谋取利益的活动。保险业者常将之分为合同缔结时的投保欺诈与合同成立后的索赔欺诈。法学学者更关注前者,对后者则缺乏认知,似乎其对保险营业影响不大,但事实远非如此。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索赔欺诈不断增加,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龙洋;;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J];法学评论;2009年05期

2 田玲;徐竞;许潆方;;基于权益视角的保险人契约责任探析[J];保险研究;2012年05期

3 叶名怡;;法国法上的重大过错——兼论对中国法的参照意义[J];北方法学;2013年04期

4 叶名怡;;重大过失理论的构建[J];法学研究;2009年06期

5 赵长利;施玉民;;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特征与预防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6 徐志军;张传伟;;欺诈的界分[J];政法论坛;2006年04期

7 叶名怡;;涉合同诈骗的民法规制[J];中国法学;2012年01期

8 韩玲;保险诈骗罪中几种特殊行为方式的司法认定[J];政治与法律;2005年04期

9 刘宪权;;保险诈骗罪疑难问题的司法认定[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余延满;冉克平;郭鸣;;企业法人目的范围外行为新探——兼评《合同法》第50条之规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王雷;;不真正连带责任与其他侵权责任形态的关系及适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李连芳;;规避法律型隐名投资问题浅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冯永强;;公司性质的争议:从视角组合的角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高玉玲;周正环;;胚胎法律地位问题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金亚奇;;浅谈保证期间的性质与效力[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10 金锦萍;;当赠与(遗赠)遭遇婚外同居的时候:公序良俗与制度协调[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范家栋;;论环境公益诉讼之性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洪;;环境侵权的归责追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黎锦;;国家赔偿责任因果关系判断之多元化[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斌;;盐业契约中的习惯法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6 李昕;;作为组织手段的公法人制度[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昕;;作为组织手段的公法人制度[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冯兴俊;;合作社基础法律问题探析[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9 徐卫东;高湘宇;;论保险法上的半强行性规范——保险法精神与技术的一般原理[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10 吴旭;黄嘉琳;;物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方兴顺;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健;专利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单平基;水权取得及转让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姚春;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任学忠;论控制股东滥用权利之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赖荣华;论共同共有[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智敏;论我国现行立法下动产附合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佳蓉;论债权人撤销权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红良;论债权让与的效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玉英;商业广告虚假荐证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余暮;医疗纠纷中的侵权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瑶;;法国法中的侵权过错概念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J];比较法研究;2010年01期

2 卞江生;;关于“保险人同意承保”的几个法律问题——兼论保险合同的成立、生效与保险责任开始[J];保险研究;2010年12期

3 赵志军;;论受益人保险合同效力维持权[J];保险研究;2010年12期

4 陈兴良,胡建生,朱平,李克;关于“先刑后民”司法原则的反思[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齐章安,周少华;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界限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6 叶名怡;;侵权法上故意与过失的区分及其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欧阳竹筠;保险诈骗罪着手的认定[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江伟;林辛建;孙燕;;诈骗类案件中刑民交叉问题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09年02期

9 夏朝晖;试论合同诈骗罪[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罗结珍;;《法国民法典》规定的准侵权行为辨析[J];法学杂志;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红欣;;国外反保险欺诈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今日科苑;2008年21期

2 刘坤坤;潘勇;;保险欺诈及其防范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调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廖璐瑾;;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J];大众商务;2009年16期

4 李玉泉;关于保险欺诈及其对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0年01期

5 刘敏;;对保险欺诈现象的认识与防范[J];人大建设;2000年05期

6 李秀芬;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尹小贝;试论保险欺诈犯罪及其防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彤云;;保险欺诈防范个案谈[J];金融法苑;2001年01期

9 林田;商业保险欺诈行为浅析[J];西南金融;2002年11期

10 杨林;遏制保险欺诈[J];中国保险;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消费者对保险欺诈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基于广州保险市场的实证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向阳;;基层公司保险欺诈之对策[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实务卷)[C];2010年

3 刘向阳;;基层公司面临的保险欺诈与对策[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9年“防控风险·化危为机·实现保险强省新跨越”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4 夏益国;;美国保险欺诈的治理[A];北京保险学会2007专题研讨——“骗赔——车险之殇”[C];2007年

5 吕伟;;加强反保险欺诈问题的研究与思考[A];浙江省2012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叶红;;保险欺诈及防范对策[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9年“防控风险·化危为机·实现保险强省新跨越”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媛贤;;保险反欺诈路在何方——浅析保险欺诈行为的相关问题及防范对策[A];浙江省2011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叶明华;;构建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识别的指标体系——基于江、浙、沪机动车保险索赔样本数据[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1)[C];2010年

9 李红伟;;透过一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看保险欺诈[A];全国律协经济专业委员会2010论坛(成都)论文集[C];2010年

10 ;我国有关保险欺诈行为的处罚法例[A];北京保险学会2007专题研讨——“骗赔——车险之殇”[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熊志刚 韩天雪;异常数据挖掘与反保险欺诈[N];中国保险报;2006年

2 廖新年;广东保监局防治保险欺诈成效显著[N];中国保险报;2011年

3 刘坤坤 袁鹏;治理保险欺诈重在建立长效机制[N];中国保险报;2012年

4 王春平 孙惠 缪晨 本报记者 祖兆林;江苏反保险欺诈工作成效显著[N];中国保险报;2012年

5 魏峰;山西“警保联合”反保险欺诈[N];中国保险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冷翠华;反网络保险欺诈 大数据可以帮忙[N];证券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张兰;斩断保险欺诈“黑手”[N];金融时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刘小微;大数据时代反保险欺诈如何转危为机[N];金融时报;2014年

9 陈希勇 编译;聚焦美国的保险欺诈[N];中国保险报;2002年

10 陈希勇 编译;聚焦美国保险欺诈[N];中国保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明华;中国机动车保险欺诈: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2 李立;被保险人与服务提供商的共谋型保险欺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莉;保险欺诈的博弈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娜;保险欺诈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对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颜林波;保险欺诈法律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00年

4 袁明航;反保险欺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袁辉;保险欺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林文冕;信息不对称下的保险欺诈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宋绍卿;保险欺诈及犯罪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雷婧;保险欺诈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付国;保险欺诈与监管的博弈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刘洋;中美保险反欺诈机制比较及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3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1473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