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利权人违反披露义务之民事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02:21

  本文选题:标准 切入点:专利权人 出处:《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利权人违反披露义务的责任研究,在2014年以前较多集中在《反垄断法》第五十五条,笔者结合2014年新施行的《标准中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暂行)》,从专利权人违反披露义务的行为本身出发,基于民事责任(包括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及侵权责任)的三种研究视角,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一种视角: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利权人违反披露信息的先合同义务,使标准使用者遭受信赖利益损失,因此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责任承担方式为赔偿标准使用者的信赖利益损失,这种责任承担方式只适用于推荐性标准。第二种视角: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利权人作出的专利实施许可声明即是向标准使用者发出的要约,标准使用者开始实施标准即构成接受要约的承诺,专利权人与标准使用者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专利许可合同关系。因此专利权人待标准使用者实施标准后,转而对其发出侵权告知,并索要巨额许可费的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责任承担方式为赔偿损失或继续履行合同。此种责任承担方式分别适用于推荐性标准及强制性标准。当是推荐性标准,责任承担方式为赔偿损失,包括信赖利益损失及期待利益损失;当是强制性标准,责任承担方式为许可标准使用者继续使用专利,其包含两点要求:要求一,对标准使用者收取的许可使用费应低于正常许可费,具体削减的幅度由标准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协商确定。要求二,对专利权人使用禁令救济给予限制,除非标准使用者不支付许可费,否则不得使用禁令。第三种视角:由于专利权人在标准制修订阶段故意违反其法定义务,致使标准使用者投入的财产利益变为沉没成本,因此应承担侵权责任,责任承担方式为赔偿标准使用者的财产损失或者继续允许标准使用者使用专利,责任承担方式适用于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当是推荐性标准,责任承担方式为赔偿损失,仅包括已经发生的财产损失;当是强制性标准,责任承担方式为许可标准使用者继续使用专利,具体要求同违约责任中强制性标准相关要求。因此,当是推荐性标准时,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将发生竞合,如果从标准的公共利益考虑,建议选择违约责任的损失赔偿请求权。
[Abstract]:Prior to 2014, research on the liability of patentees involved in standard-setting violations of their disclosure obligations was concentrated on Article 55th of the Anti-Monopoly Law.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Patent Administration (temporary) in 2014, 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patentee's breach of disclosure obligation, based on civil liability (including liability for fault in contracting). The first angle of view: the patentee involved in setting the standard violates the prior contract obligation to disclose the information, which causes the standard user to suffer the loss of trust interest. Therefore, the liability for contracting negligence shall be borne in the form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of trust interests of the standard users, This way of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applies only to recommended standards. Second perspective: a patent implementation license statement made by the patentee involved in setting the standard is an offer to the standard user. When the standard user begins to implement the standard, the acceptance of the offer is constituted, and the patentee and the standard user have already formed a de facto patent license contract relationship. Therefore, the patentee shall wait for the standard user to implement the standard. Instead, he should be liable for breach of contract by issuing an infringement notice and asking for a huge licence fee. The mode of liability is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r to continue to perform the contract. This liability assumption applies to the recommended standard and the mandatory standard respectively. When it is the recommended standard, the mode of liability is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Including loss of trust interest and loss of expected interest; when it is mandatory, liability is assumed by the continued use of the patent by the user of the licensing standard, which contains two requirements: one, The royalties charged to standard users shall be lower than the normal licence fees, and the specific reduction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standard users through consultation with the patentee. A third perspective: because the patentee deliberately violated his legal obligations during the revision of the standard system, the property interest invested by the standard user becomes sunk cost. Therefore, the liability should be assumed by way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of property of the standard user or by continuing to allow the standard user to use the patent. The mode of liability shall apply to the standard of recommendation and the mandatory standard. When it is a standard of recommendation, Liability is by way of compensation for losses, including only property losses that have occurred; when it is a mandatory standard, the mode of liability is the continued use of a patent by the user of the licensing standard, with specific requirements related to mandatory standards in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When it is a recommended standard, the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will be competing with the right of claim for damages of tort liability. If the public interest of the standard is taken into account, it is suggested to choose the right of claim for damages of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雪忠;欧洲联盟协调专利制度的新举措——评欧洲委员会关于设立“共同体专利”的建议[J];知识产权;2001年04期

2 张守谋;;专利权人,你的专利维护了吗?[J];科技信息;2002年10期

3 雍海峰;专利权的自我保护[J];砖瓦;2003年02期

4 曹津燕,肖云鹏,石昱,黄庆,瞿卫军,刘洋;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二)——运用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J];知识产权;2004年05期

5 刘洋,瞿卫军,黄庆,肖云鹏,石昱,曹津燕;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三)——运用专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地区评价[J];知识产权;2004年05期

6 王少冗;;问专利谁主沉浮——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专利纠纷案纪实[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年02期

7 本刊通讯员;;专利权的主要特征[J];煤气与热力;2007年08期

8 龙华明裕;侯艳姝;;高价值基本专利的申请策略[J];知识产权;2008年03期

9 武雪萍;李赞捧;;我国对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10 倪敏;;企业专利权常见问题[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改珍;;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挑战专利的意义——兼论专利对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杨国权;;关于专利挖掘的探讨[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斌强;刘文镐;陈辉;;提高中国专利市场流动性:专利服务行业的重任[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4 吴照幸;;标准与专利的比较分析探讨[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三部分[C];2013年

5 魏国华;;初探专利中介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侯剑华;朱晓清;;专利价值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寇宗来;;专利保护宽度和累积创新竞赛中的信息披露[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8 张晓都;;标注专利标记与专利号是专利权人的权利还是义务[A];专利法研究(2004)[C];2005年

9 王蔚林;李桂玲;;我国纳米印刷技术专利挖掘与布局机制构建[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赵菊兰;陈海龙;;国外网上主要专利资源及检索方法[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一鸣;跨国手机巨头酝酿发起“专利攻击”[N];工人日报;2004年

2 吕昆;标准与专利对墙体保温企业的意义[N];中国建设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苏娟 通讯员 贾鹏雷;3G专利费,,弄清楚了再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4 郑钢邋邓勇;奖罚分明为创用专利清障[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记者  胡洪森;突破专利短板,从视频开始[N];中国电子报;2006年

6 记者  胡春民;消费电子专利:引进与创新并举[N];中国电子报;2006年

7 记者  胡春民;自主研发,“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电子报;2006年

8 吴学安;中国企业如何摆脱涉外专利侵权之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王振宇;专利之痛——知识产权保护[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吴红雅;科技引领发展 创新支撑竞争[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专利联营许可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蓉蓉;面向复杂语义的专利本体构建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张虎胆;基于专利网络方法的技术竞争对手识别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刘珍兰;公众参与专利评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郁琛;促进创新的专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郭济环;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熠;中国农业公共科研体系专利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方曙;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石岩;论专利技术的授权策略[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高林;专利知识宽度、创新与激励[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鹏翔;专利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晓满;专利技术评估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邵勇;专利指标及其经济效益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李华;失效专利的价值开发[D];武汉大学;2004年

5 徐金辉;浙江省平湖市专利激励政策评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于富丽;博世集团专利计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程程;专利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陈海月;中国“专利投机”现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张小敏;专利商业化模式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0 余凯;专利权人权利懈怠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本文编号:1568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1568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c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