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信托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无效信托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理论发展的真正动力。事实正如有学者所言,信托制度滥觞于英国而后以金融投资业为基点兴起于美国的制度,日益广泛地传播,像英国人的其他发明创造一样,比如足球和蒸汽机,它们都曾经席卷整个世界,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信托制度在我国还远去不被人们熟悉,对其利益仍有很大的空间,与我国的信托法律制度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已被主要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所移植,但由于大陆法系中的民商法理论体系,诸如物权和债权的二分法以及一物一权等根深蒂固的封闭理论体系,导致产生于英美衡平法中的信托法律制度无法找到位置,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目前国内对信托制度的认识和研究一般都是从信托财产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试图用传统大陆法系的民商法理论解释信托的本质。本文则以信托行为进路,将其中信托行为无效作为研究对象,源自我国信托法中虽然规定了无效信托的种类,但对信托无效的法律后果及救济未有具体的规定,且相关研究也尚付厥如。本文试图通过历史分析、逻辑分析、比较法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无效信托行为的概念做全面系统的阐释、无效信托法律行为的种类和判定标准,以及信托法律行为无效后后果处理等问题,并结合实践中金融信托投资中无效信托行为及后果处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我国修改《信托法》时建立科学的无效信托法律行为制度及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合理判定无效信托法律行为提出建议。本文共分共五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的缘起和现实价值,并阐述了无效信托行为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厘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详述了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对信托行为的既往研究成果做了分析和评述。第二章通过总结和分析各路学者对信托行为性质的各种学说,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条脉络,从古代信托与现代信托的嬗变历程入手,在历史思维的引导下,得出了信托行为与大陆法系中债权和物权行为均有着本质区别,再进一步运用法律行为理论,将信托行为定位于与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相并列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三章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当代信托制度在各国的实践,充分地证明了信托制度所“受人之托”而管理的财产的广泛性,绝不拘泥于传统的物权,以大陆法系的财产权的二元体系已经很难覆盖和涵涉,例如股权、知识产权等,因此被信托的财产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应该随时准备吸收和接纳“新型财产”。以德国民法中所创造出来的物权行为理论和抽象技术方法对信托行为加以逻辑分析,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即委托人以信托方式将其财产信托于受托人的法律行为具有独立性,并使受托人取得信托财产管理权,进而为了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财产创造了法律条件,信托授权行为的无因性则使其独立性具有了保护信托财产交易安全的实质意义。第四章主要以比较法视角,研究和评析了各国关于无效信托行为制度的立法,并相应地对我国《信托法》关于无效信托行为种类做了检讨,即我国《信托法》关于以类型化模式构建无效信托法律制度是一种直接移植,既移植了日本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托法》之规定,并未真实反映出当时背景下我国信托市场和信托业实践的需求,与西方各国都有很大的差距。实际上,无效信托行为的判定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以法条列举并引致的模式难以保证正确判定信托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尤其是在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无法以预设类型化的模式构筑无效信托行为判定标准。因此本文提出了将该四种无效信托类型归并到第1项“信托目的违法或违反公共利益”之中的观点,统一适用这两个基本原则,并赋予法官们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第五章主要研究无效信托行的法律后果处理。当信托行为无效时,需要获得救济的只有受益权人,信托受益权的性质在侵权法中能够找到获得救济的法律依据,即侵权法第二条中的民事权益,该条款采用列举式列举出十八种民事权益,同时又作为民事权益的下位概念财产权益在《侵权法》中是抽象的,泛指前面列举的十八种权利之外的财产权益,但也不是没有边际,以单行法律形式明确其上建立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信托受益权是在信托法中受到保护的民事权益,因此以侵权法保护没有任何理论障碍。信托行为无效后的救济模式,在我国信托法中尚属空白,且由于信托财产权仅是次生的财产所有权,其背后存在一个真正的所有权,结合其发源地英美国家和移植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提出构建我国无效信托救济模式。
【关键词】:信托行为 无效 信托财产权 受益权 救济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282
【目录】:
- 创新点摘要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导论13-21
- 1.1 本文研究的缘起及现实意义13-15
- 1.1.1 无效信托行为的理论困境13-14
- 1.1.2 无效信托行为的现实困境14-15
- 1.2 文件综述15-16
- 1.3 研究范围之厘定16-17
- 1.4 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17-18
- 1.4.1 内在与外在观点的研究方法17
- 1.4.2 比较分析研究方法17-18
- 1.4.3 历史视角分析研究方法18
- 1.5 本文框架以及创新点18-21
- 第2章 信托行为概念论——从历史走到当下21-77
- 2.1 信托制度的源流与嬗变——在历史中解析信托行为21-47
- 2.1.1 信托制度的源流21-30
- 2.1.2 信托制度的嬗变与现代化—以现代信托业的先驱美国为例30-32
- 2.1.3 大陆法系的信托制度移植与争议:功夫在诗外32-40
- 2.1.4 我国信托的发展历程的特殊性40-42
- 2.1.5 从信托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梳理信托制度的基本法理42-47
- 2.2 信托行为的非“合同性”论纲47-58
- 2.2.1 英美法系中的信托行为与信托合同之争49-52
- 2.2.2 大陆法系难以割舍的信托合同情结阻碍信托业的发展52-58
- 2.3 信托行为在物权法中的理论困境及法理分析58-62
- 2.3.1 信托制度在物权法中的困境58-60
- 2.3.2 从信托财产权归属向信托行为主导模式的转变60-62
- 2.4 有关信托行为非主流学说以及评述62-64
- 2.5 信托行为概念的诠释:超然于债权与物权之外的独立法律行为64-75
- 2.5.1 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应当是明确的64-66
- 2.5.2 法律行为理论概要66-67
- 2.5.3 英美法中是否存在信托行为概念的释疑67-70
- 2.5.4 大陆法系中信托行为概念的争议及评述70-72
- 2.5.5 关于信托行为概念的管见72-75
- 2.6 本章小结75-77
- 第3章 信托行为的理论解析与逻辑证成:从法技术设计角度的分析77-107
- 3.1 现代信托行为客体的广泛性77-90
- 3.1.1 信托行为客体之财产的发展变迁78-83
- 3.1.2 我国《物权法》中的物及物权可以信托吗83-86
- 3.1.3 我国信托实践中实然存在的信托财产分析86-89
- 3.1.4 结论89-90
- 3.2 现代信托行为的高度技术性——以金融信托为例90-94
- 3.3 信托行为的理论解析和逻辑证成:以法技术运用为视角94-103
- 3.3.1 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与英美的契据交付行为原理之比较95-99
- 3.3.2 信托行为的理论解析与逻辑证成:独立性与无因性99-102
- 3.3.3 代结论102-103
- 3.4 现代信托金融产品化与信托行为制度理论的契合103-105
- 3.5 本章小结105-107
- 第4章 无效信托行为制度比较研究107-157
- 4.1 无效信托行为的含义109-111
- 4.2 无效信托行为原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111-116
- 4.2.1 信托行为的“负外部性”的存在可能111-113
- 4.2.2 信托行为的效力控制113-116
- 4.3 英美法系之无效信托行为及其评价:以美国信托法重述为例116-123
- 4.3.1 目的非法之无效信托118
- 4.3.2 违反公共政策之无效信托118-120
- 4.3.3 规避法律之无效信托120-121
- 4.3.4 违反永续性原则之无效信托以及当代价值121-122
- 4.3.5 信托条款不确定之无效信托122-123
- 4.4 大陆法系之无效信托及其评价123-128
- 4.4.1 德国的无效信托及评析123-125
- 4.4.2 法国的无效信托及评析125-126
- 4.4.3 日本的无效信托及评析126-128
- 4.5 我国无效信托行为类型之检讨128-143
- 4.5.1 信托目的违法性与损害公共利益128-131
- 4.5.2 信托财产和信托受益人不确定之无效信托131-133
- 4.5.3 以诉讼或者讨债为目的无效信托133-138
- 4.5.4 引致规范下的无效信托138-140
- 4.5.5 我国无效信托制度的评价与反思140-143
- 4.6 个案分析143-155
- 4.6.1 无效信托案例之一:安信信托案144-150
- 4.6.2 无效信托案例二:高春惠与叶正杰股票信托纠纷案150-152
- 4.6.3 无效信托案例三:东方资产与信托公司信托债权案152-155
- 4.7 本章小结155-157
- 第5章 无效信托行为的法律后果及救济157-193
- 5.1 比较法视域下的无效信托行为的法律后果157-164
- 5.1.1 英美法关于无效信托后果的制度设计157-162
- 5.1.2 大陆法关于无效信托后果的制度设计162-164
- 5.2 无效信托法律救济的理论基础164-177
- 5.2.1 受益权性质之争166-173
- 5.2.2 《侵权法》视角下的受益权请求权基础173-177
- 5.3 无效信托的救济方式177-190
- 5.3.1 信托无效后的返还财产诸多问题与对策178-182
- 5.3.2 无效信托中受害人的损害赔偿及范围182-184
- 5.3.3 追及制度引入无效信托救济制度的合理性及障碍分析184-188
- 5.3.4 无效信托行为的公法责任188-190
- 5.4 信托产品消费的特殊保障机制构建190-191
- 5.5 本章小结191-193
- 参考文献193-203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203-205
- 致谢205-207
- 作者简介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涌;;论信托法与物权法的关系——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信春鹰;;法律移植的理论与实践[J];北方法学;2007年03期
3 赵廉慧;;日本信托法修改及其信托观念的发展[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4 尹田;;论代理制度的独立性——从一种法技术运用的角度[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5 阿兰·沃森,贺卫方;法律移植论[J];比较法研究;1989年01期
6 易继明;论日耳曼财产法的团体主义特征[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7 孙静;德国信托法探析[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8 刘正峰;信托制度基础之比较与受托人义务立法[J];比较法研究;2004年03期
9 海因·克茨;邓建中;;信托——典型的英美法系制度[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10 吕富强;;论法国式信托——一种对本土资源加以改造的途径[J];比较法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利明(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N];人民法院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邢建东;衡平法的推定信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谢耿亮;无效合同行为的法律后果之实证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绪涛;信托目的合法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庞云龙;诉讼信托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谭津龙;信托行为批判与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无效信托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29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