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论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

发布时间:2017-07-18 12:08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


  更多相关文章: 民间借贷 立法规范 行政规范


【摘要】:民间借贷在我国由来以久。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民间借贷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缺陷,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推动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民间借贷自身也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快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影响日益深远。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两面性,我国的民间借贷亦如此,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市场的繁荣,社会就业的有力扩大方面有着重要和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民间借贷也存在着其不容忽视的重大弊端。民间借贷由于其自身特点,金融监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少数不法分子打着民间借贷的旗号,从事非法活动,严重影响了民间借贷的正常存续及社会经济正常、有序发展。在我国,民间借贷长期处于地下隐蔽状态,被认为是高利贷的代名词,是非法的,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监控,并且屡遭治理整顿。但事实表明,把民间借贷等同于高利贷,进而对其进行清理查处,,无助于民间借贷问题的解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使得民间借贷以更隐蔽的方式开展活动。如果不给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它将继续以地下的形式发挥作用,并累积一定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民间借贷问题,如何规范其发展,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均是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民间借贷为研究背景,紧紧围绕我国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进行写作。文章正文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民间借贷的概述。文章首先分别从民间借贷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说明了究竟什么是民间借贷,该如何界定民间借贷;其次,以清代为时间分界线对我国民间借贷的历史演进行了阐述;最后,从我国民间借贷的借贷主体,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利息和利率、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民间借贷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等方面对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民间借贷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及我国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民间借贷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弥补了正规金融的缺陷,提高了资源配制效率,并且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市场的繁荣,社会就业的有力扩大等方面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本文在对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和引发的负面效应作具体的分析的过程中突出了引导我国民间借贷规范化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规范我国民间借贷制度的构想。该部分首先从完善我国民间借贷立法规范方面入手对规范我国民间借贷制度在立法方面进行了阐述。但规范我国民间借贷制度,不仅应该从立法方面入手,也应该从行政监管方面进行一定的改变。因此,本文又从完善我国民间借贷行政监管入手对该部分进行了阐述,如,明确我国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与市场退出机制,构建我国民间借贷监管的风险预警、处理机制等。
【关键词】:民间借贷 立法规范 行政规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2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一、 我国民间借贷概述10-18
  • (一) 民间借贷的概念界定10-14
  • (二)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历史演进14-15
  • (三)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现状分析15-18
  • 二、 我国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的必要性18-24
  • (一) 民间借贷有着不容忽视的的积极作用18-19
  • (二) 我国民间借贷引发的负面效应19-24
  • 三、 规范我国民间借贷制度的构想24-32
  • (一) 完善我国民间借贷立法规范24-26
  • (二) 完善我国民间借贷行政监管26-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35-36
  • 后记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怀铸;;如何避免民间借贷纠纷[J];农家科技;2003年10期

2 于庆;与民间借贷有关的法律知识[J];农村实用技术;2000年06期

3 何玲龙,郭玉国;民间借贷利息超出法定不承担[J];致富之友;2000年12期

4 岳强;信用危机下的民间借贷[J];三月风;2001年05期

5 林子;廖光明;;民间借贷应注意“四要”[J];四川监察;2001年05期

6 蒲长春;林子;;民间借贷应注意“四要”[J];四川监察;2001年07期

7 张大龙;;引导民间借贷步入法制轨道[J];红旗文稿;2004年23期

8 柴燕菲;;民间借贷应立法规范[J];中国人大;2009年08期

9 李文成;民间借贷应做到“四要”[J];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06期

10 杨印涛;民间借贷应注意什么[J];农村新技术;199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海华;;债权变革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以中央苏区革命前后的民间借贷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沈悦;董军贤;邓彤;;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陕西农村金融现状调查与分析[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万江红;;农村民间借贷中的农户行为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沈彤;陈梁;;涉企刑事案件分析及其办理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陈华;张艳;;我国保险公司退出机制与路径研究:一个国际比较视角[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1)[C];2010年

6 李有星;郭晓梅;;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定位与核心规则[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7 张卫平;张欣;;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与出路[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宋磊;王家传;;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证分析——基于山东省泰安市农村信贷需求现状的调查[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9 刘合伟;;民营银行: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对新野县民间融资状况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张芸;杨少萍;;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治理[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王卉彤;民间借贷:规模大起来 花样多起来[N];证券日报;2005年

2 傅勇;民间借贷仅仅正名是不够的[N];东方早报;2005年

3 王永亮 邹莉;民间借贷应当注意的问题[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4 何慧;民间借贷应有法律框架   [N];上海金融报;2005年

5 贾慧 陈杰龙;三大因素导致民间借贷快速蔓延[N];张家界日报;2005年

6 丁国锋;揭开民间借贷的“面具”[N];天津政法报;2008年

7 肖季祥 李华松 彭为民;民间借贷税收情况的调查[N];金融时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胡作华;浙江民间借贷“阳光化”悄然升温[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李俊跃 霍州市信用联社;对民间借贷问题的分析与思考[N];科学导报;2009年

10 陈道龙;给民间借贷套上笼头[N];新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宇;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2 蒙蒙;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牧区民间借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道永;民国时期民间借贷习惯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俞如先;清至民国闽西乡村民间借贷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张晓艳;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黄光伟;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于转利;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杜伟;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陈文生;转轨时期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建构及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宋阳;我国民间借贷法律监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治轶;鄂尔多斯民间借贷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张倩;青岛市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行为特征与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莫佩华;社会资本在个体工商户民间借贷中的影响及运作[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应舜;永康地区非正式金融借贷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戴乐旺;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侯旭丹;农户民间借贷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潘劲;宁夏农村民间借贷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9 韦熙;中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和出路[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孙莹;关于我国民间借贷发展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557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557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5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