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和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1-08-11 18:57
  当前,我国交通肇事罪具有多发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关于交通肇事罪我国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相关法规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自己关于完善交通肇事罪的意见和想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努力,包括此次第八次刑法修正案引入危险驾驶罪,但仍无法满足社会和实践的需要。笔者认为,要适应各方面需要,最主要的是细化交通肇事罪罪名,除危险驾驶罪外,还应增设肇事逃逸罪,并划分不同的交通肇事罪名。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交通肇事罪的发展历程和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分为四个方面:主体方面,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构成该罪的主体;客体方面,笔者认为该罪的客体应是交通运输安全;主观方面,重点讨论交通肇事罪中存在间接故意,区分过失与故意;客观方面,包括是否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否造成危害结果,危害结果和行为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第二部分以两起交通肇事案为切入点,反思我国现有交通肇事罪之不足,笔者认为我国现行交通肇事罪,没能体现出交通肇事存在的间接故意;没有突出酒驾等危险驾驶的危害性;没有反应肇事逃逸的严重性,因而需要...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的发展历程和构成
    第一节 交通肇事罪发展历程
        一、1979 年刑法规定
        二、1997 年新刑法规定
        三、2000 年《解释》
        四、2004 年《道路交通安全法》
        五、2011 年第八次刑法修正案
    第二节 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
        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二、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三、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
        四、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第二章 比较两起案件审视交通肇事罪的缺陷
    第一节 “胡斌飙车案”与“孙伟铭案”凸显法律困境
        一、杭州“胡斌飙车案”
        二、成都“孙伟铭案”
        三、两起案件相较产生的法律尴尬
    第二节 交通肇事罪之立法缺陷
        一、未能反映交通肇事中的间接故意
        二、没有突出醉酒驾车的严重危害性
        三、未能反映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恶劣性
第三章 境外交通犯罪立法经验
    第一节 重罚故意交通肇事行为
    第二节 醉酒驾车单独入刑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成为一罪
    第四节 规定交通危险犯罪
    第五节 将逃避救助等义务规定入刑
第四章 交通肇事罪的完善方向
    第一节 细化交通肇事相关罪名的法学构想
        一、细化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性
        二、细化罪名的原则
        三、细化罪名和刑罚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规定危险驾驶罪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危险驾驶罪规定内容
        二、设立危险驾驶罪意义
    第三节 肇事逃逸的罪名合理性
        一、交通肇事逃逸罪符合犯罪构成理论
        二、设肇事逃逸罪符合立法初衷
        三、交通肇事罪符合罪刑相当的刑法原则
    第四节 区分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肇事罪还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杭州5.7飙车案为分析视角[J]. 余沙.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10(02)
[2]交通肇事罪立法的比较与反思[J]. 高一飞,姜敏.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1)
[3]宽严相济在刑事立法中的适用及前景——以《刑法修正案(七)》为例[J]. 翁凯一.  法学杂志. 2009(06)
[4]信赖原则在交通肇事罪中的适用[J]. 毛元学.  法学杂志. 2009(06)
[5]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处罚根据[J]. 刘焕奇.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02)
[6]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J]. 冯春.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7]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J]. 刘东根.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02)
[8]美国交通管理印象[J]. 赵乾海.  江苏交通. 2003(03)
[9]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J]. 侯国云.  法学. 2002(07)
[10]中外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周雪艳.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本文编号:3336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336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8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