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的分析及立法完善
发布时间:2022-01-25 03:38
我国刑事诉讼非法证据取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取证主体是否合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现状的分析探讨,建议完善取证主体范围及取证方式,从而便于对刑事诉讼非法证据及排除规则的进一步研究,适应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要求。论述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现状,分析诉讼过程中取证主体范围,对比民诉取证主体的内容提出对策及建议。本文的创造性成果在于,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的范围,并给出意见:严格规范监察机关和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限制审判机关的取证权,缩小依职权取证范围,扩大依申请取证范围;赋予包含非辩护律师、诉讼代理人在内的诉讼参与人取证权;明确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自诉案件中当事人的取证权。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需解决的问题
第2章 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的规定现状
2.1 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界定
2.2 刑事诉讼非法证据表现形式
2.2.1 证据内容不合法
2.2.2 证据形式不合法
2.2.3 取证手段不合法
2.2.4 取证主体不合法
2.3 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研究焦点
2.3.1 律师与非律师辩护人的取证权利
2.3.2 犯罪嫌疑人的取证权利
2.3.3 附带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取证权利
2.3.4 涉外刑事案件主体的取证权利
第3章 刑事诉讼取证主体范围分析
3.1 侦查机关或部门
3.2 检察机关
3.2.1 检察院自侦案件
3.2.2 公、检互涉案件
3.2.3 检察院“提前介入”案件
3.3 审判机关
3.3.1 自诉案件的取证问题
3.3.2 公诉案件中新证据的取证问题
3.3.3 公诉转自诉案件的取证权
3.4 当事人
3.4.1 被害人的取证权
3.4.2 自诉案件当事人的取证权
3.4.3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取证权
3.4.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证权
3.5 辩护人
3.5.1 侦查阶段的取证权
3.5.2 审查起诉阶段的取证权
3.5.3 审判阶段的取证权
第4章 刑诉与民诉取证主体的对比
4.1 民诉主体取证权的变化
4.2 两大法系的取证制度
4.2.1 英美法系取证制度
4.2.2 大陆法系取证制度
4.3 民诉与刑诉取证主体的对比
4.3.1 当事人取证权的对比
4.3.2 律师辩护人取证权的对比
4.3.3 审判机关取证权的对比
第5章 完善取证主体范围的对策与建议
5.1 规范侦查检查机关的取证权
5.1.1 我国刑事案件侦查检查机关的取证权
5.1.2 涉外刑事案件侦查检查机关的取证权
5.2 限制审判机关的取证权
5.2.1 审判机关取证目的
5.2.2 审判机关角色定位
5.2.3 审判机关取证权的限制
5.3 明确诉讼参与人的取证权
5.3.1 明确当事人的取证权
5.3.2 明确律师的取证权
5.3.3 明确非律师辩护人的取证权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工协作:民事诉讼证据收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定位[J]. 吴如巧.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模式选择[J]. 吴如巧. 河北法学. 2011(05)
[3]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申请取证制度的完善[J]. 韩旭.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09(10)
[4]美国民事诉讼中的案件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兼论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案件管理经验[J]. 陈桂明,吴如巧. 政治与法律. 2009(07)
[5]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基本思路[J]. 黄松有. 法学研究. 2007(04)
[6]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的比较研究[J]. 熊跃敏. 比较法研究. 2006(06)
[7]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制度论析——以德国民事诉讼为中心[J]. 熊跃敏.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04)
[8]论辩护方以强制程序取证的权利[J]. 陈永生. 法商研究. 2003(01)
[9]论律师提前介入刑事侦查的若干问题[J]. 张兆松,刘鑫.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06)
本文编号:3607831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需解决的问题
第2章 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的规定现状
2.1 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界定
2.2 刑事诉讼非法证据表现形式
2.2.1 证据内容不合法
2.2.2 证据形式不合法
2.2.3 取证手段不合法
2.2.4 取证主体不合法
2.3 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研究焦点
2.3.1 律师与非律师辩护人的取证权利
2.3.2 犯罪嫌疑人的取证权利
2.3.3 附带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取证权利
2.3.4 涉外刑事案件主体的取证权利
第3章 刑事诉讼取证主体范围分析
3.1 侦查机关或部门
3.2 检察机关
3.2.1 检察院自侦案件
3.2.2 公、检互涉案件
3.2.3 检察院“提前介入”案件
3.3 审判机关
3.3.1 自诉案件的取证问题
3.3.2 公诉案件中新证据的取证问题
3.3.3 公诉转自诉案件的取证权
3.4 当事人
3.4.1 被害人的取证权
3.4.2 自诉案件当事人的取证权
3.4.3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取证权
3.4.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证权
3.5 辩护人
3.5.1 侦查阶段的取证权
3.5.2 审查起诉阶段的取证权
3.5.3 审判阶段的取证权
第4章 刑诉与民诉取证主体的对比
4.1 民诉主体取证权的变化
4.2 两大法系的取证制度
4.2.1 英美法系取证制度
4.2.2 大陆法系取证制度
4.3 民诉与刑诉取证主体的对比
4.3.1 当事人取证权的对比
4.3.2 律师辩护人取证权的对比
4.3.3 审判机关取证权的对比
第5章 完善取证主体范围的对策与建议
5.1 规范侦查检查机关的取证权
5.1.1 我国刑事案件侦查检查机关的取证权
5.1.2 涉外刑事案件侦查检查机关的取证权
5.2 限制审判机关的取证权
5.2.1 审判机关取证目的
5.2.2 审判机关角色定位
5.2.3 审判机关取证权的限制
5.3 明确诉讼参与人的取证权
5.3.1 明确当事人的取证权
5.3.2 明确律师的取证权
5.3.3 明确非律师辩护人的取证权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工协作:民事诉讼证据收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定位[J]. 吴如巧.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模式选择[J]. 吴如巧. 河北法学. 2011(05)
[3]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申请取证制度的完善[J]. 韩旭.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09(10)
[4]美国民事诉讼中的案件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兼论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案件管理经验[J]. 陈桂明,吴如巧. 政治与法律. 2009(07)
[5]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基本思路[J]. 黄松有. 法学研究. 2007(04)
[6]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的比较研究[J]. 熊跃敏. 比较法研究. 2006(06)
[7]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制度论析——以德国民事诉讼为中心[J]. 熊跃敏.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04)
[8]论辩护方以强制程序取证的权利[J]. 陈永生. 法商研究. 2003(01)
[9]论律师提前介入刑事侦查的若干问题[J]. 张兆松,刘鑫.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06)
本文编号:3607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0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