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参与权的合理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21 13:24

  本文关键词:刑事和解中被害人参与权的合理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被害人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摘要】: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不受重视,其原因是刑事诉讼活动具有国家属性,解决的是国家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的刑事和解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没有有效反映出恢复性司法的设计初衷。为保护被害人权利,应加强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参与权,这需要刑事和解制度回到恢复性司法的轨道上。但是,不能过度强调被害人意愿,刑事和解的进行应坚持国家主导。对此,应实行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有限回归,以刑事实体处分权作为被害人参与刑事和解的合理界限,以法益作为确定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标准,进而设定刑事和解合理的适用范围。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关键词】被害人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当事人和解的特别程序,这是立法首次对刑事和解进行具体化的规定。而在立法规定之前,不少地方已经先行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通常认为,刑事和解能够让被害人参与到对犯罪人的处分中来,是对传统司法审判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瑞君;;刑事被害人谅解不应成为酌定量刑情节[J];法学;2012年07期

2 张朝霞;谢财能;;刑事和解:误读与澄清——以与恢复性司法比较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01期

3 孙立红;;恢复性刑事司法模式中被害人的参与[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于志刚;;论刑事和解视野中的犯罪客体价值——对误入歧途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批判[J];现代法学;2009年01期

5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6 吴四江;;“锥形结构”:被害人之当事人地位的实现模式[J];政治与法律;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刘大元;挪用公款罪共犯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王洪龙;;试论刑法中正当业务行为的类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付强;;论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尹卫华;王贤文;;论危险犯的积极中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郭俊峰;;以社会危害结果判定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的定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5 李欣;;网络犯罪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6 张媛媛;;未成年犯罪处遇与刑事和解立法——从董必武立法思想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郑剑;周德金;;刑事法官对司法环境的态度和策略——重温董必武依法办事思想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8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邓陕峡;;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思考——以被害人民事权利的救济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李萍;;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运用——以“抢劫致人死亡”的认定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张钢强;论经济平等的正当性依据[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余家恺;组织犯的诠释基础与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冯云;刑法中的伪造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单莹;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汪菁菁;破坏监管秩序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慧敏;聚众犯罪主体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清侠;;酌定情节的学理研究[J];法学家;2001年05期

2 周世雄;;也论刑事和解制度——以湖南省检察机关的刑事和解探索为分析样本[J];法学评论;2008年03期

3 孙万怀;黄敏;;现代刑事司法和解精神的基础[J];法学;2006年04期

4 杨兴培;;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J];法学;2006年08期

5 高铭暄;张天虹;;刑事和解与刑法价值实现──一种相对合理主义的解析[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刘方权;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陈兴良;刑罚目的新论[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柳忠卫;谭静;;刑讯逼供罪的司法认定与立法完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法学研究;2006年01期

10 张明楷;;责任主义与量刑原理——以点的理论为中心[J];法学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N];检察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景义 李文广 赵炳松 本报通讯员 权伍琦;[N];人民法院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童伟华;犯罪客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凯桦;论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桃;;论刑事和解应当慎行[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1期

2 宋英辉;;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与辩证考量[J];人民检察;2008年24期

3 张健英;;“刑事和解”及其社会效应分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4 王瑞君;;刑事和解:人本主义的对话型和解[J];齐鲁学刊;2008年03期

5 龚永强;张亚力;贾永强;;检察视野下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6 于志刚;;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追问——中国政法大学首次“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观点综述[J];政法论坛;2009年05期

7 谭泽林;赵秋生;;我国刑事和解实施中的问题与相应实体、程序法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9年09期

8 王涛;刘晓;;论刑事和解的本土化与制度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文雯;;浅析我国刑事和解之制度因素[J];中外企业家;2009年10期

10 韦飞红;洪美玲;;刑事和解的实践与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道刚;;救助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赵凤祥;刘昊;;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分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3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周娅;姚石京;;刑事和解之内涵探析与价值定位——刑事被害救济的新思维[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勇;刘小荣;;浅析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6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胡锦萍;;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璐 郭玺;刑事和解 恢复被犯罪破坏的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丁国锋;无锡出台刑事和解工作意见[N];法制日报;2007年

3 陆曙光邋吴海研 记者 丁国锋;轻微刑案方可刑事和解[N];法制日报;2007年

4 李青;永丰检察院尝试刑事和解引发争议[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何淼玲 通讯员  张吟丰 实习生 秋静;省会首例刑事和解目击记[N];湖南日报;2006年

6 何淼玲 通讯员  苗霞;刑事和解: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的利器[N];湖南日报;2007年

7 见习记者 刘坷;我省出台刑事和解规定:轻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N];湖南经济报;2006年

8 罗欣;刑事和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本土化探索[N];检察日报;2006年

9 黄建良;以刑事和解促社会和谐[N];检察日报;2006年

10 何书生;刑事和解利于当事人权益双向保护[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辉;刑事和解制度探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刚;论刑事和解模式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0年

3 郭小峦;中国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伟;刑事和解的功能与价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齐帅;刑事和解与重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曲晓丽;试论刑事和解及本土化构建[D];山东大学;2009年

7 张绍钧;论刑事和解[D];山东大学;2009年

8 曾锋;中国刑事和解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刘政宁;刑事和解的几个相关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10 郑琦;论刑事和解及其制度设计[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3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073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