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10:29

  本文关键词: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事诉讼 中间判决 构建


【摘要】: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当法官在审理一些争点较多、案情较复杂的民事案件时,常常会造成诉讼的迟延,因此,如何加快诉讼进程以提高诉讼效率,并使法庭审理更加有秩序,就成为了当今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以集中审理主义的建立为核心的各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法官在诉讼中能够通过合理运用诉讼指挥权,从而有效地管理诉讼。作为高效管理诉讼手段之一的中间判决制度,对于保障诉讼顺畅进行,实现诉讼经济目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民事诉讼虽然是以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为构建基础,但诉讼迟延却是屡见不鲜,而“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因此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确立中间判决制度,对于以保障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为目标的司法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诉讼效率,使庭审秩序更加有序化,法官会运用职权指挥当事人集中就某一争点进行攻击和防御。法官对于该争点达于心证时,就可以作出中间判决确认该争点。学界通说认为,中间判决的对象为独立的攻击防御方法、中间争点以及请求原因;中间判决有别于与终局判决、部分判决,中间判决没有既判力,当事人对中间判决不服只能在该审级结束时将中间判决与终局判决一同提起上诉。中间判决制度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中间判决制度起源于德国,发展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 本文从比较法角度对中间判决制度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介绍了德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间判决制度,然后以知识产权审判为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司法实践的现状,提出了建构我国中间判决制度的设想。 本文共四万余字,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对中间判决在民事判决中的概念及定位进行分析。这部分首先以分析民事判决的分类出发,导出中间判决与其他类型民事判决的区别之处。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时常将大陆法系中间判决与中间确认判决相混淆。终局判决和中间确认判决虽然都是在诉讼程序进行中法官对某些争点所作出的,但是二者在性质和效力方面完全不同,中间判决和中间确认判决是两种不同的判决制度。 文章的第二章对中间判决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中间判决制度起源于大陆法系德国。1877年德国制定的第一部民事诉讼法典对程序的进行采取了法官职权主义。为了提高诉讼效率、防止当事人拖延诉讼,法官对于程序具有较强的指挥权。1877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将中间判决与释明权、集中辩论指挥权等职权赋予了法官。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德国也对民事诉讼法典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是中间判决制度都贯穿于各部民事诉讼法典。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借鉴德国中间判决制度的基础上也在各自的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了中间判决制度,并根据各自的诉讼实践对德国中间判决制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法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典型的中间判决制度,但是法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混合判决制度却类似于德国、日本的中间判决制度。我国在清朝末年由清政府制定的《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中第一次规定了中间判决制度,虽然这部法律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政府便被推翻了,但是在随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各部民事诉讼条例、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中间判决制度。解放后我国大陆地区至今都没有在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中间判决制度。 文章的第三章对我国现行的中间裁判制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我国现行立法中对于在诉讼程序中用来解决某些争议性事项所作出的中间裁判形式主要为裁定和决定,而对于与诉讼标的有关的争点等实体性问题只能留待终局判决时一并解决。诚然,我国通过有限的裁定、决定种类也基本能达到中间判决的功能和作用,并能对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予以适当的解决,但这也同时反映出我国中间裁判种类的稀少和程序规定的简单化。与其它法制发达国家或地区较为完善的民事诉讼制度相比,我国中间判决简单化的缺陷就更为明显。 文章的第四章从法理角度出发,并以知识产权审判为例,结合我国国情对中间判决制度引入我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在知识产权审判制度的改革中,尽快设立并完善中间判决制度,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具体说来,主要可实现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和解、防止突袭性裁判等几个方面的目的。 文章的第五章提出了我国建立中间判决制度的构想。通过对中间判决制度历史、现状以及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中间判决制度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与司法实践的现状,笔者提出了我国建构中间判决制度的初步设想。我国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应当规定中间判决制度,根据防御方法与请求原因,中间判决在终局判决确定前只能拘束该审级的法院。当事人只能在该审级结束后将中间判决和终局判决一同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中间判决制度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法官的一种重要程序指挥权,法官作出中间判决可以促进当事人和解、防止突袭性裁判,最终提高诉讼效率。我国应当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引进大陆法系中间判决制度,以完善法官的程序管理权,维护当事人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
【关键词】:民事诉讼 中间判决 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5.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中间判决制度概述12-21
  • 第一节 中间判决制度的概念12-13
  • 第二节 中间判决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3-17
  • 一、中间判决和中间裁判之区别13
  • 二、中间判决和终局判决之区别13-14
  • 三、中间判决和中间确认判决之区别14-17
  • 第三节 中间判决制度的性质17-21
  • 一、确认性17-19
  • 二、管理性19-20
  • 三、准备性20-21
  • 第二章 中间判决制度在世界各国(地区)的立法及适用概况21-29
  • 第一节 中间判决制度的历史起源21
  • 第二节 各国(地区)中间判决制度的立法例21-29
  • 一、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中间判决制度21-26
  • 二、我国大陆地区的中间判决制度26-27
  • 三、英美法系国家的中间判决27-29
  • 第三章 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29-32
  • 第一节 现行立法中的裁判制度29
  • 第二节 我国现行裁判制度的缺陷分析29-32
  • 一、现行中间裁判制度无法用于解决实体争议30
  • 二、现行中间裁判所含内容相对简单30-31
  • 三、现行中间裁判类型间定位有欠妥当31-32
  • 第四章 中间判决制度引入审判的必要性及可行性32-39
  • 第一节 我国建立中间判决制度的必要性32-36
  • 第二节 我国建立中间判决制度的可行性36-39
  • 第五章 中间判决制度的程序设计39-45
  • 第一节 中间判决对象的新分类39
  • 第二节 中间判决的启动39-40
  • 第三节 中间判决的审查与释明40-41
  • 第四节 中间判决的效力及救济41-45
  • 一、中间判决的效力41-43
  • 二、中间判决的救济43-45
  • 结语45-46
  • 注释46-50
  • 主要参考文献50-52
  • 后记52-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鸣;法大;;《民事诉讼法》修改研讨会在京召开[J];法律适用;2011年07期

2 马德志;;打开一部判决制度之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蕊翠;;浅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4 王福华;;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宪法之维[J];群言;2011年08期

5 迪力努尔·阿力木;;浅议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6 郝永;;浅议民事诉讼契约[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7 李媛;;浅议书面证言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8 俞亮;张驰;;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苏宏波;;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执行问题[J];大家;2011年16期

10 王伟;;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开示制度的完善[J];华章;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卫东;;对单位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若干法律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余林媚;;试析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宋平;;盐业诉讼中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研究——以盐业诉讼制度史为视角[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4 来晓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处分权及其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刘立军;;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王晖;;民事诉讼中自认规则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解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陈卓伦;赵飞;;律师主导民事诉讼,推动建设和谐社会[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王书瀚;;民事申诉制度研究的新视野——以申请检察机关抗诉发动再审为中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周勇;;论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方式改革与诉权保护原则[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时增设环境公益诉讼条款的建议(草稿)[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副庭长 法学博士 姜启波;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几点建议[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浩;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应当注重细节[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江伟 整理 贺季敏;民事诉讼法立法往事[N];光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蒋安杰;民事诉讼法修改剑指“起诉 取证 申诉”三大难点[N];法制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晓敏;万鄂湘就民事诉讼法修改赴津调研[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记者 尹勇;修改民事诉讼法 满足群众新期待[N];四川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张晓敏 记者 刘冬梅;民事诉讼法调研组来津[N];天津日报;2011年

8 通讯员 张晓敏;民事诉讼法调研组来津[N];天津政法报;2011年

9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应当处理好五大关系[N];检察日报;2011年

10 最高人民法院 胡夏冰;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理念[N];人民法院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加锋;南京国民政府民事诉讼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2 刘金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蓝冰;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王伟;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林祈福;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理论发展与释明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许少波;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平;医患纠纷诉讼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刘鹏;论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的变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莉雅;论大陆法系的中间判决制度[D];苏州大学;2012年

2 马俊;移植与创新:我国民事中间判决制度的构建[D];湘潭大学;2011年

3 董建峰;民事中间判决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4 李旎凡;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朱惠晓;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6年

6 曲升霞;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陈丽玲;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翁巧斌;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敏;民事司法的宪政维度[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周瑞晓;论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契约[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5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135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6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