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笔录证据适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0 20:35

  本文关键词:刑事笔录证据适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刑事 笔录 证据 运用


【摘要】:刑事笔录作为刑事案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案件事实相关信息的反映,同时也是对司法机关所进行的刑事诉讼活动的客观记载。刑事笔录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文字载体,其制作水平的优劣能够反映出司法人员的素质,其运行合理与否能够反映出刑事诉讼活动的规范程度。合理地适用刑事笔录证据,对于人权的保障、司法公信力的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刑事笔录证据的内涵和刑事笔录证据的外延两个层面对刑事笔录证据进行了界定。刑事笔录证据的内涵主要解决刑事笔录证据“是什么”的问题,刑事笔录证据的外延主要解决刑事笔录证据“有哪些”的问题。科学认识刑事笔录证据适用问题,须得深入认识刑事笔录证据的内在涵义,准确把握其外在界限,全面理解刑事笔录证据在整个刑事证据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既能宏观、整体性地看待刑事笔录证据的理论概念与制度安排,又能具体、细致地考察其实践运用。第二部分根据调研所得的数据,对刑事笔录证据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在30个案件证据卷和100份裁判文书样本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实践中积累的素材,对刑事笔录证据的整体适用情况和刑事笔录证据的个体适用情况分别进行了阐述,最终得出了“证据卷是审判的基础,笔录则是证据卷的核心”的结论。第三部分着重讨论刑事笔录证据的适用效果。鉴于笔录适用的作用对象主要为侦控方、辩护方、审判方三方,因此本文探讨刑事笔录证据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时,主要还得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刑事笔录证据适用对侦控方产生的积极效果表现为可以证明案件实体性事实和程序性事实;对辩护方产生的积极效果表现为可以帮助辩护律师了解案情、发现取证疏漏或证据线索,增强律师的防御能力等;对审判方产生的积极效果表现为可以减小法官知识结构局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法官更好应对身理局限所带来的挑战,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等。刑事笔录证据不合理运用对侦控方产生的消极效果表现为会导致侦查模式僵化,证据链条难以完全闭合等;对辩护方产生的消极效果表现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难以实现,律师辩护困难重重等;对审判方产生的消极效果表现为裁判结果被预决,庭审“走过场”现象严重、法官难于观察诉讼参与人的情态等。第四部分从司法应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现刑事笔录证据合理运用的理念。文章首先对刑事笔录证据被不合理适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即根源在于证据学与证据法学博弈的失衡,“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结构、权力一体化的司法组织结构以及控制犯罪的诉讼价值是重要影响因素。从原因入手,以“相对合理主义”为指导,具体解决措施如下:对于侦控方而言,侦查机关内部监督同检察机关外部监督相结合,加强对侦查机关的控制;对辩护方而言,需树立责任心,综合利用各方资源,进行有效辩护;对审判方而言,需贯彻相对的直接言词原则,构建庭审中心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苍龄;也论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03期

2 陈莹;英国证据法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齐树洁教授主编的《英国证据法》[J];出版参考;2004年09期

3 蒋开富;论我国证据法的立法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5年03期

4 阮堂辉;基本人权基础上的科学化——略论影响证据法发展的几个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张友好;;激情过后的冷思考——《漂移的证据法》简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张文峰;;悲观中的希望:证据法将漂向何方[J];法制与社会;2010年04期

7 周维珩;;浅析证据法的本土化建构——读《漂移的证据法》有感[J];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8 代云红;;“媒介场”视域中的“多重证据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罗纳德·J·艾伦;张保生;张月波;汪诸豪;;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J];证据科学;2010年06期

10 卢啸宇;刘宇;;证据法之重申——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桐杰;;电子文件证据研究[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祥全;;论武术思想史研究的四重证据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方茂龙;叶发旺;黄树桃;屈云燕;张川;孟苗苗;;复杂性过程的序列证据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5 武树辰;;无效宣告案件中利用悬赏征集使用公开证据的思考[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孔嘉;;网络与电子商务诉讼中的证据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程晓燕;;论瑕疵证据之转化[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8 宋强;;中外书证范围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伟;为什么证据法不是必修课[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问题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郭士辉;民事证据法研讨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张小燕;美国证据法上的最小相关性[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亚捷 周 瑾;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审查与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栋;司法的味道:法律味 程序味 证据味[N];文汇报;2014年

8 记者 王盈;司法公正“证据”面前人人平等[N];长春日报;2005年

9 曹三明;“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李明春;强化证据办铁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证据概念及属性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吕硕琦;法治视野下的口供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3 李大鹏;电子数据证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一辰;科技证据问题初探[D];南京大学;2015年

5 杨琳琳;论瑕疵证据[D];河南大学;2015年

6 郭飞;瑕疵证据补救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7 郑令晗;大数据时代云取证的法律困境及其治理[D];海南大学;2016年

8 李晓萍;论职务犯罪自书材料的证据归类与司法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9 孙登华;民事电子数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法云;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证据保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68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168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