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证据的界说—以字典释义为中心的历史语义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6 20:38

  本文关键词:证据的界说—以字典释义为中心的历史语义学分析 出处:《证据科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证据 证明 明显性 定义


【摘要】:通过把"证据"界定为一个语词,追溯"证据"一词在中西普通辞典中的释义历史,分析得出证据语词在中西语言中兼有动词与名词的双重属性,各以语族而非单一语词形式出现。中文强调了指称行为(证明活动),而西文更注重指称性质(明显性)。迄至当代,中西证据语词在指称外在可见的事物上基本达成一致。由之分析证据释义形式,可知因语词定义与真实定义的区别,证据的情境性、释义历史性等特点,证据只有在证据活动中才能被认识,从而证据定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转化为一个证据(符号)如何使用(指称与表达)的问题,人对证据概念的认知程度将限定着证据概念的呈现程度。
[Abstract]:By defining "evidence" as a word and tracing the definition history of "evi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mmon dictionar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two attribut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including verbs and nouns, which appear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rather than single word. In Chinese, the referential behavior (proof of activity) is emphasized, while the western languag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ferential nature (distinctness). Up to the present, and evidence of words in the reference external visible things on the basic agreement. By the analysis of evidence form,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minal definition and the real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vidence situatio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evidence can only be recognized in the evidence, and evidence to define the problem to a great extent be transformed into a proof (symbol) how to use (reference and expression). The problem, people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 of evidence will limit the present degree of evidence concep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分类号】:D915.13
【正文快照】: *余伟,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402·“证据”一词在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中被频繁使用,证据概念也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之一。西方学界围绕证据问题进行了诸多讨论,国内研究多集中在法学领域,基本上侧重把证据与外在物体、客观事实、因果逻辑链联系在一起来讨论。证据常常被定义为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DavidH.Schum;王进喜;;关于证据科学的思考[J];证据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定兴;略论赞美形容词及其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何元国;;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汉译举误[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4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徐佳;;汉英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周翔;;汉语合音词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郑家芳;英汉两种语言有关“天气”的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柯发春;;中文报刊新词的特点时代特征与翻译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王红叶;蒋涛;;也说“出门看”的“看”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朱鸣;;《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军;;论证据学的行为科学基础[J];政法学刊;2009年05期

2 张星刚;;对证据交换程序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3 李锡海;用文学解读法律——小说里的证据学与犯罪学[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4 栗甲;;司法的科学化——证据学之路[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5 兰民惠;黄文瑶;;试论证据学原理在医学诊断学中应用[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6 吴丹红;;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兼评易延友《证据学是一门法学吗》[J];政法论坛;2006年02期

7 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8 龙宗智;;“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J];法学研究;2006年05期

9 胡建虹,沈涌潮;诉讼证据基本属性的阐析[J];阴山学刊;2005年04期

10 王雁凌;;基于网络考核试点课程《证据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符庆丹;;从证据学角度看病案保管工作[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奚玮;;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李淑英;;精神科护理文书潜在法律问题分析[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5 符庆丹;;正确认识病案的证据性[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汪卫东;;对单位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若干法律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余彦峰;杨卫军;张佩军;;计算机取证逻辑树模型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8 张成敏;;法律逻辑之学术领域[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献涛;;起点决定高度 过程重于结果[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10 王阶;何庆勇;姚魁武;卢笑晖;;中医临床证据分级与评分体系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尹铮 李和仁;法律界召开首届证据学研讨会[N];检察日报;2000年

2 严华;法律界召开首届证据学学术研讨会[N];人民法院报;2000年

3 记者 赵翔;我国证据学面临大发展[N];法制日报;2000年

4 李秀娟;廉洁测试的证据学运用[N];法制日报;2004年

5 刘立霞;“肯定者应证明,否定者不应证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雷达;蝙蝠之谜与现实之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毛立新;治学唯实 一生求真[N];法制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高红十;学者何家弘:证据人生[N];法制日报;2006年

9 林燕;检察证据能否自成一门学科?[N];检察日报;2008年

10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王宇展 黄伯青;涉案关系人供述之证明力需证据补强[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栗峥;后现代证据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铭;诉讼事实与纠纷事实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佳;司法证明思维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封利强;司法证明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纪格非;论证据能力——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冰;电子签名证据问题法律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达伟;监听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王宏伟;论我国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潘小莉;论证据相关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李振波;论刑事审判中的认证[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章见良;民事认证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李春凤;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唐亮;公安工作中的证据使用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9 欧明生;“证据确凿”是诉讼证明的唯一标准[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张媛媛;专家意见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8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338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