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

发布时间:2018-03-14 01:40

  本文选题:证据制度 切入点:证据规则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刑事证据立法日益丰富,初步形成了证据制度体系。但是,从"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和非法证据排除这两个重要证据规则的适用情况看,刑事证据立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法律适用或者制度执行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证据制度体系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并非否定我国当前的证据制度体系,而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遵循证据适用规律,在立法论层面上优化证据规则设置,消除妨碍证据制度优化适用的不合理因素,从而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运作,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要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立法应在通常意义上界定证据规则,某些关键性的证据规则不应缺失,重要的诉讼行为应尽早进行,给予前置式的证据规则以优位,这也更为契合审判中心主义与证据裁判主义的价值内核。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criminal evidence legisl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bundant, and a system of evidence systems has been formed. Howev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important evidentiary rules of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and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the law is applicable or the system is enforced, bu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system of evidence system has not been optimized and the system of evidence system has been optimized. It is not to deny the current evidence system of our country, bu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to follow the law of evidence application, to optimize the setting of evidence rules on the level of legislation, and to eliminate the unreasonable factors hinder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idence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evidence system and the purpose of criminal procedure, the legislation should define the rules of evidence in the usual sense, and some key rules of evidence should not be missing. The important a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give priority to the rule of evidence, which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core of the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judicial centralism and the doctrine of evidence adjudic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障机制研究”(14ZDA017)阶段成果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实践适用研究”(13SFB3019)中期成果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冠;孙军;;“排除合理怀疑”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完善[J];证据科学;2011年06期

2 刘计划;;法国、德国参与式侦查模式改革及其借鉴[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3 何家弘;;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J];法学家;2001年06期

4 汪建成;论刑事诉讼程序[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5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6 李训虎;;“排除合理怀疑”的中国叙事[J];法学家;2012年05期

7 王超;;中国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J];法学评论;2013年01期

8 廖勇西;吴卫军;;新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评析——基于证据裁判原则的视角[J];北方法学;2013年05期

9 杨宇冠;郭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考察报告——以J省检察机关为视角[J];证据科学;2014年01期

10 顾永忠;;试论庭审中心主义[J];法律适用;201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N];人民法院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侯思贤;;看法律如何不能自为而自足——读刘燕著《会计法》有感[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陈少林;刘廷;;浅论刑事侦查程序的适度公开——以程序正义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黄忠;;现代合同拘束力正当化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周娉;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法理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张学辉,郭小静;关于公诉案件撤诉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姚龙兵,马青连;对当代中国调解存因的经济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李佑标;论行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徐芳;;会议口译记忆的类型和名称问题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吉执来;;论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7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顾永忠,薛峰,张朝霞;日本近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中心赴日考察报告[J];比较法研究;2005年02期

3 左卫民;周洪波;;证明标准与刑事政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2期

4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在中国确立问题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0年03期

5 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J];比较法研究;1998年03期

6 孙笑侠;法律程序剖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6期

7 陈卫东,刘计划;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张泽涛;反思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杨宇冠;孙军;;“排除合理怀疑”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完善[J];证据科学;2011年06期

10 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李光明;[N];法制日报;2006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陈光中;[N];检察日报;2000年

3 本报专稿 金焰;[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4 记者 茶莹 通讯员 胡鹏;[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士敏;;试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J];诉讼法论丛;2003年00期

2 李瑶;;对我国“实事求是”证据制度的反思[J];消费导刊;2007年10期

3 尤欣欣;;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研究综述[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8年01期

4 蒋人文;;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反思与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0年10期

5 周国均;;论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创立和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6 徐静村;证据制度辨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5期

7 赵金福;证据制度的四项原则[J];人民司法;1997年08期

8 卞建林;略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J];人民检察;2000年11期

9 王旭,杨荣东;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J];辽宁警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刘敢生;宫鲁江;杨俊广;;浅议设立民事一审固定证据制度[J];学习与实践;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代春;;论刑事诉讼法修改与证据制度完善[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2 王松鹤;余滢;;被忽视的证据:刑事审判中独立量刑证据制度的缺失与构建[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琪斌;谈庭前证据交换的实现[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邓友福 瞿俊鹏;无锡开展证据维权宣教日活动[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倪梦霜;我国证据制度建设取得里程碑式成果[N];人民法院报;2012年

4 课题组成员 张立新 路诚 张春颖 李祖兴 霍立刚;完善短信证据制度 提高刑事审判质效[N];人民法院报;2012年

5 记者 蒋皓;构建中国特色证据制度体系[N];法制日报;2013年

6 国家法官学院司法审判研究中心主任、法学教授 毕玉谦;民诉法修订与证据制度重构[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记者 刘金林 见习记者 李晶晶;结合检察实际完善我国证据制度[N];检察日报;2009年

8 许云霞;有关证据问题的几点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吴晓锋 邢东伟;证据当庭认有错庭上纠[N];法制日报;2013年

10 金牛研;论瑕疵证据的证明力[N];检察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铁初;中国近代证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陈峰;法治理念下的行政程序证据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吴萃;清代证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赵信会;民事推定及其适用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贻湘;浅析两宋证据制度[D];南昌大学;2009年

2 郑军;完善我国证据制度的构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3 欧阳巍林;论我国证据制度间架性特征[D];郑州大学;2013年

4 王亚琼;试论唐代的证据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王平顺;汉代证据制度[D];南昌大学;2014年

6 寇英杰;我国量刑证据制度独立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7 崔鑫盈;论我国行政证据制度的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苑栋;我国行政证据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付伟;行政程序证据制度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4年

10 孙云康;论法官庭外调查证据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609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609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