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完善

发布时间:2018-03-23 12:29

  本文选题:附条件不起诉 切入点:未成年人犯罪 出处:《学术交流》2013年01期


【摘要】:从保护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角度出发,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对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刑罚谦抑性的体现,具有程序分流的作用,在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犯罪嫌疑人的改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功效。但是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着适用范围过窄、适用条件规定过于简单、附条件不起诉的考察帮教人员较为片面等问题。因此,通过借鉴国外立法例以及在结合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建议尤为重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应当在扩大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增加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增加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帮教人员等方面予以完善。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as a special group, the newly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added a penalty of not more than one year of fixed-term imprisonment for the crimes specified in chapters IV, V and VI of the Special provisions of the suspected Criminal Law. Minors who meet the conditions of prosecution, but who have repentance, should apply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is a reflection of the modesty of punishment,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procedural diversion, and reasonably allocates the judicial resources. The reform of criminal suspects plays a positive rol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uch as too narrow scope of application, too simpl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ne-sided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 personnel with non-prosecu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legislation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our countr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We should increase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investigation staff of non-prosecu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革命法制‘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研究”(12BFX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肖华;;比较法视域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J];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2 顾永忠;;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刍议[J];人民检察;2008年09期

3 吕天奇;;比较法视野下的暂缓起诉制度研究——以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为范本[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李震;;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性根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丁国峰;;我国反垄断法律责任体系的完善和适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林琳;;法律价值的冲突与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6 冯凡英;关于量刑情节的几个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王立志;;法治语境下中国死刑问题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王玉杰;;《唐律疏议》容隐制度对我国刑法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时斌;;论监狱行刑理念的变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杨历敬;;环境犯罪问题初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青;;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重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杨会新;;检察官分类培训的几个问题[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阮传胜;;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我国反腐败的刑事立法完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对照[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干朝端;;在董必武的法学思想指引下,开创依法治国新阶段[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6 许兵;;论法律援助在刑事被害人救助中的作用[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胡鸿高;;商法价值论[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8 黄华生;罗鹏飞;原静;;刑事政策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9 冯霜;;浅议刑罚轻缓化的必然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大华;罗鹰;;论刑事被害人补偿——以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牛锋;民刑法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于雪婷;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雪霞;恢复性司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春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钱元昌;浅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谭轶城;论刑法评价中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褚晓玲;社区矫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魏杏兰;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杨风娥;我国刑法增设水污染罪立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杨智;论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康纪强;论盗窃罪的未遂形态[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顾永忠,薛峰,张朝霞;日本近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中心赴日考察报告[J];比较法研究;2005年02期

2 兰耀军;;论附条件不起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王利荣;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谈我国第一个“社会服务令”[J];人民检察;2003年03期

4 陈光中;;关于附条件不起诉问题的思考[J];人民检察;2007年24期

5 樊崇义;叶肖华;;论我国不起诉制度的构建[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云;;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2 刘杰;;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实践探微[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3 张辰斌;;宽严相济政策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8期

4 吕天奇;;比较法视野下的暂缓起诉制度研究——以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为范本[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5 潘鹏;;浅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2期

6 刘杰;;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实践探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魏丽;;试论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4期

8 丁玉明;;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9 程盘根;惩罪兼育心 治标重固本──无锡市北塘区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经验[J];人民检察;1997年10期

10 马丽娟,李科;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J];检察实践;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2 时福茂;;律师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兴祥;张峰;;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处遇——面对“同龄不同罚”的尴尬[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4 张晓力;;试论检察机关如何增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5 孙浙燕;;浅析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领域的可行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张媛媛;;未成年犯罪处遇与刑事和解立法——从董必武立法思想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章颖芳;王磊;;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陈耀中;;试论未成年人保护与律师参与[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喜和;施源;;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优化选择——以刑事和解不诉制度为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10 崔会如;;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菊凤 刘元美;万山法院搭建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平台[N];铜仁日报;2008年

2 李金健;未成年人犯罪 “两抢一盗”居多[N];东莞日报;2011年

3 记者 高锴 通讯员 宋哲;“黄橙红”预警让“花朵”不再凋零[N];天津政法报;2008年

4 德保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许剑;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查[N];法治快报;2009年

5 张菁 李全文;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没有逮捕必要的法律适用[N];西部法制报;2009年

6 记者 李云超;西秀未成年人犯罪率大幅下降[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记者 王新友;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N];检察日报;2010年

8 李玲 董常青;未成年人犯罪: 需要全社会关注[N];检察日报;2002年

9 记者 马培贵 通讯员 封文智 潘红梅;加大矫治帮扶力度防止重新犯罪[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王甜;淄川区检察院检校共建平安校园[N];淄博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胡昊昕;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文生;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海霞;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赵春雨;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思考与探索[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任群芳;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孙明霞;论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D];山东大学;2007年

6 伊同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丁君早;未成年人司法维权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汪振琦;论我国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司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6年

9 戴蔚雯;试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10 梁超;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矫正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3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653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