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印证与最佳解释推理——刑事证明模式的多元发展

发布时间:2018-04-15 12:15

  本文选题:刑事证明 + 印证模式 ; 参考:《法学家》2017年05期


【摘要】:印证一直被学界和实务界普遍接受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模式,但是近期研究对印证模式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印证模式主要在定义、效果和方法等方面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搁置不必要的语义争议,其次是完善印证模式运行的制度环境,此外是探索新的证明模式。当前最迫切的是,探索新的证明模式以与印证模式互补。最佳解释推理由于可以检验印证、解释孤证和加强心证,并且与印证具有相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入司法领域作为弥补印证模式缺陷的一种新的证明模式。
[Abstract]:Confirmation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criminal proof model in our country, but recent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the validity of the verification model.The verification model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ome scholars in definition, effect and method.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we need to put aside unnecessary semantic disputes, second, perfect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verification model, and explore a new model of proof.At present, the most urgent is to explore new modes of proof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Because the best explanation reasoning can test the proof, explain the isolated syndrome and strengthen the heart evidence, and have compatibility with the verificatio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judicial field can be introduced as a new proof mode to remedy the defect of the verification model.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法学会2015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庭审实质化的实现路径研究”(CLS2015C4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苍龄;也论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03期

2 蒋开富;论我国证据法的立法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5年03期

3 阮堂辉;基本人权基础上的科学化——略论影响证据法发展的几个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张友好;;激情过后的冷思考——《漂移的证据法》简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张文峰;;悲观中的希望:证据法将漂向何方[J];法制与社会;2010年04期

6 周维珩;;浅析证据法的本土化建构——读《漂移的证据法》有感[J];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7 罗纳德·J·艾伦;张保生;张月波;汪诸豪;;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J];证据科学;2010年06期

8 卢啸宇;刘宇;;证据法之重申——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06期

9 高家伟;;论证据法调整范式的转换[J];证据学论坛;2005年02期

10 William Twining;王进喜;;证据:跨学科的科目[J];证据学论坛;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桐杰;;电子文件证据研究[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伟;为什么证据法不是必修课[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问题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郭士辉;民事证据法研讨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N];检察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刘栋;司法的味道:法律味 程序味 证据味[N];文汇报;2014年

6 记者 王盈;司法公正“证据”面前人人平等[N];长春日报;2005年

7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李明春;强化证据办铁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8 王新环;迈向证据法的春天[N];法制日报;2009年

9 王振宇;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N];法制日报;2002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樊崇义 杜邈;定罪证据与量刑证据要区分[N];检察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证据概念及属性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吕硕琦;法治视野下的口供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3 李大鹏;电子数据证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晓萍;论职务犯罪自书材料的证据归类与司法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5 孙登华;民事电子数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法云;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证据保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徐鑫;瑕疵证据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李琦;论刑事瑕疵证据的司法补正[D];山东大学;2016年

9 刘莎莎;刑事笔录证据适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林嘉栋;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数据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54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54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