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及其运用

发布时间:2018-04-19 10:57

  本文选题:民事诉讼模式 + 当事人主义 ; 参考:《当代法学》2016年03期


【摘要】:民事诉讼模式理论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其所倡导的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转型的改革进路由于精当描述并批判了当时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状态和准确指明并预测了未来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学科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进入21世纪以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也面临着空心化和空谈化的批评,理论界提出了协同主义等概念试图挑战当事人主义的地位,而实务界所倡导的司法能动等理念和相关制度改革也与当事人主义构成悖反。从方法论的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发挥着范式革命的效果,而当事人主义则在可证伪性和确定性的意义上是具有科学性。因而,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目前的危机并非因为其不够科学,而是由于过于宏观,无法直接指导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有必要加大中层概念的研究,根据民事诉讼模式的原理,形成关于诉讼行为、诉讼标的等中层概念的通说,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当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methodology , the theory of civil action model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judicial practice . But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 the theory of civil action model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ubject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3 占斌;;诉讼调解基本原则浅析[J];研究生法学;2010年04期

4 刘敏;;法院不应追求调解率——对调解率节节攀升的反思与批判[J];研究生法学;2012年02期

5 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6 赵琳瑛;;法院调解优先的再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6期

7 李喜莲;;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周宗良;;论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J];福建法学;2011年01期

9 王亚明;;诉讼调解检察监督路径研究[J];福建法学;2011年04期

10 李杰;;调解率说明什么——对“调解率与和谐正相关”命题的分析[J];法律适用;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庆华;谭伟峰;赵鹏;;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探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钟尉函;;“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困境和出路——以投入和产出为分析视角[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4 陈树森;;调解考评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议《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调解率的功能定位[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田孟华;;略论司法能动和解的限度[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6 蒙丽华;;对法官调解结案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7 叶炳华;;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前瞻与思考[A];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2年论文集[C];2012年

8 俞曦;;我国社会法治的一个重要特色:调解制度——基于调解运行发展的新思考[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凯霞;论法院“调解热”的成因、影响及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逸群;当下中国司法政策认知论[D];西北大学;2010年

3 董付雁;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阳;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罗建芳;法院调解的功能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雪妮;法院调解制度的定位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杨帅;论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陈晨;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杨宇烨;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屠锦超;论人民陪审员调解功能的发挥与控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凤;朱勇;;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类型问题研究[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欧明生;;试论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模式之分野——以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3 杨辉;;浅析构建本土化的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6期

4 华国强,董洪之;选择与传统:民事诉讼模式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栾东;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朱勇;民事审判方式与民事诉讼模式[J];学术探索;2003年S1期

7 都本有;论我国涉外民事诉讼模式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都本有;议我国涉外民事诉讼模式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河北法学;2005年09期

9 杨宏玲;赵会强;;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结构性变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杨永纯;;关于民事诉讼模式的再讨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星亚;陈惠忠;;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先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评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韩国福;何俊畅;王梅;;入世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构建及其目标[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兢;合乎国情的民事诉讼模式基本形成[N];人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姚晨奕邋通讯员 吴爱民;加强司法和谐理论研究 创建和谐诉讼秩序环境[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 王小伟;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构建的三个要素[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张开力;法官的“无为”之治[N];人民法院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都本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事诉讼模式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兴进;民事诉讼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朱勇;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眭咏梅;论和谐社会下民事诉讼模式的重构[D];苏州大学;2007年

4 朱效振;我国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建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夏姗姗;论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D];复旦大学;2011年

6 曲建洋;论我国法院“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D];山东大学;2013年

7 吴茜;论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D];四川大学;2007年

8 夏丽云;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陆杰;论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包旭东;我国民事审判中“职权性财产收缴命令”的运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72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72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3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