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司法认知偏差与量化裁判中的锚定效应

发布时间:2018-04-24 05:25

  本文选题:司法认知偏差 + 量化裁判 ; 参考:《中国法学》2017年06期


【摘要】:锚定效应是司法认知偏差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受此影响法官会在量化决策时给予初始信息过多的重视,将某些随机的锚位值作为估测的起始值,导致裁判结果很不稳定,严重损害司法形象。利用广东省2015年四种代表性损害赔偿案件的统计数据,对司法情境因素、精神损害赔偿和裁判锚定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锚定效应的确是中国民事司法实践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前裁判锚定效应的发生呈现出内外有别的总体格局,影响显著的外生锚点和作用微弱的内生锚点形成强烈反差,反映出当代中国法官的尴尬处境。法官群体对外界压力和风险的系统性回应是诱发裁判锚定效应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司法体制建设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外生锚点的控制上,并建立有效的法官决策信息供给机制。
[Abstract]:Anchoring effec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judicial cognitive bias. The judge will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itial information in the quantitative decision, and take some random anchor value as the starting value of the estim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judgment result. Serious damage to the image of the judiciar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four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damages ca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5,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actors of judicial situation,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the effect of referee anchor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anchoring effect is indeed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civil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The strong contrast between the external anchor and the weak endogenous anchor reflects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judges. The systematic response of judges to external pressure and risk is the key factor to induce the anchoring effect.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judicial system should devote limited resources to the control of external anchor points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supply mechanism for judges' decision making.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司法认知与策略行为研究”(项目批准号:CLS[2016]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雪平;略论精神损害赔偿立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李成国;;精神损害赔偿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内容[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徐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J];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4 高华;潘松;;浅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2期

5 郭强;陈斌;;刑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6 俞敬栋;应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J];人民检察;2003年02期

7 马大飞;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董迎轩;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李伟;;论精神损害赔偿应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赵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精神损害赔偿[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黎晓婷;;“罪”初印象:刑事审判中的锚定效应研究——以基层法院刑事一审活动为视角[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晓霞;精神损害赔偿[N];河北日报;2000年

2 王恩飞;刑事领域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和必要性[N];江苏经济报;2008年

3 福建武夷学院副教授 周玉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精神损害赔偿的启示[N];中国妇女报;2013年

4 左锋 李娜;强奸犯罪的被害人应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N];江苏法制报;2005年

5 石明洁 张小洪;刑事人身侵权中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N];江苏法制报;2005年

6 丁祥生;刑事侵权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7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晓东;刑事精神损害赔偿是时候入法了[N];检察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枫;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王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构建[D];宁波大学;2015年

3 何协;美国保险人恶意侵权责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张迪;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D];郑州大学;2016年

5 郭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许斯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7 张春娟;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小静;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探讨[D];四川大学;2004年

9 钟才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于晓伟;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5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95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