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先刑后民”与“先民后刑”
本文选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 + 先刑后民 ; 参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当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先刑后民"模式面临难以保障人权和判决落实的种种困境,近年来我国反思旧模式,自发地探索"先民后刑"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又有三种类型。"先民后刑"的积极实效作用是既有利于原告和被告,也有利于司法和社会。"先民后刑"与我国的"刑事和解"、国外的"民刑分立"以及古代的"以钱买刑"都不同。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reflects on the old model and spontaneously explores the new model of "the former people after the punishmen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his model. "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former criminal punishment is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laintiff and the defendant as well as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society. The former criminal punish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China, the separation of civil and criminal punish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purchase of punishment with money in ancient tim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江伟,熊跃敏;德国民事诉讼上的和解制度介评——兼论对改革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高铭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J];法学杂志;2007年01期
3 谢佑平;江涌;;质疑与废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J];法学论坛;2006年02期
4 庞君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价值的质疑[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钟书,翁里;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俞亮;张驰;;提高法官素质是增强司法能力的根本途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5 陈福胜;法治人性基础的三个视域[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6 李长健;李伟;;和谐语境下农民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护[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7 刘艳红;刑法类型化概念与法治国原则之哲理——兼论开放的构成要件之存在根据[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8 谢晖;论诠释法律的意义整合[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9 顾元;中国传统衡平司法与英国衡平法之比较——从“同途殊归”到“殊途同归”[J];比较法研究;2004年04期
10 彭波;李丽娜;;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伟;;论环境诉权的价值[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崔林林;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之间[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吴华;行政诉讼类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吴卫军;法理与建构: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吴小隆;公益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娥;国家财政运行法治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王新宇;法律意识之理论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张颖;论行政立法及其监督模式[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廉峰;论法的社会本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宋青霞;论法律价值理念及其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佘俊臣;论惩罚性法律责任的合理性[D];苏州大学;2002年
8 陆芙蓉;公益诉讼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丁丽丽;论国际私法上的“选购法院”[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张晓萍;国家—社会视域下的权利—权力与权利—义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熊秋红;解读公正审判权──从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J];法学研究;2001年06期
2 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J];法学研究;2001年06期
3 李明蓉;;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与和谐社会构建[J];人民检察;2006年21期
4 马贵翔;确立法院对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的构想[J];法学论坛;2002年05期
5 谢佑平;江涌;;质疑与废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J];法学论坛;2006年02期
6 郑鲁宁,何乃刚;合并与分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政法论坛;2003年04期
7 庞君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价值的质疑[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5期
8 奚玮;刑民合一抑或刑民分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评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海丽;;浅谈“先刑后民”[J];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王琳;阳立兵;;论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交叉案件的处理原则——先刑后民原则的适用[J];行政与法;2007年05期
3 李丽;;涉嫌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先民后刑探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万毅;;“先刑后民”原则的实践困境及其理论破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刘宇;;论先刑后民原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杨锦芳;肖雯;;浅议人民检察院在民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监督地位[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01期
7 陈瑞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种模式[J];法学研究;2009年01期
8 丁学勇;郑亮亮;宋瑞庆;;简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J];知识经济;2011年07期
9 马艳平;;论先刑后民规则的完善[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4期
10 赵文艳;;先刑后民原则的异化与扬弃——兼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姚青;论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处理原则[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邢环中;刑民冲突的背后[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古香;对诉讼法中“先刑后民”观念的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黄海波;“先刑后民”审判方式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霞;民刑交叉案件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晶晶;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2年
7 田立新;刑民交叉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杨佰强;商业秘密诉讼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刘慧;刑民交叉案件诉讼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3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4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