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解读: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解释与适用
本文选题:非法证据排除 + 物证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中国新刑诉法第54条确立的非法物证、书证排除规则在法解释学上,尚有诸多问题有待探讨。对于补正或合理解释这一要件,应当作如下解释,即只有属于瑕疵证据的物证、书证才可以补正或合理解释,属于非法证据的则应直接排除。非法取得的笔录类证据、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属于广义的实物证据,也应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符合法定程序"是指不符合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取证程序规定;取证主体不应作为非法证据的构成要件。"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应从实体上判断非法取证是否影响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同时从程序上判断是否损害司法的权威及公信力。对于非法物证、书证排除规则,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毒树之果原则,并附带设置必要的例外。
[Abstract]:Illegal material evidence established in Article 54 of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China,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documentary evidence has many problems to be discussed in legal hermeneutics. It should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only the material evidence belongs to defective evidence,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can be corrected or explained reasonably, and the illegal evidence should be ruled out directly. Illegally obtained documentary evidence, audiovisual materials, electronic data, etc., which belong to a broad range of physical evidence, shall also be subject to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 Failure to comply with legal procedures "means failure to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w and the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identiary procedure; the subject of evidence shall not be regarded as a constituent element of unlawful evidence." It may seriously affect judicial justice. "We should judge whether illegal evidence collection affects the objective authenticity of evidence from the entity, and judge whether it damages the authority and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ature from the procedural point of view at the same time." For illegal material evidence, the rule of book evidence exclusion must introduce the fruit of poison tree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necessary exception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司法改革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完善”(11AFX01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隐形刑事诉讼法”(NCET-10-0602)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毅;;论瑕疵证据——以“两个《证据规定》”为分析对象[J];法商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郑好;;比较法视野下的监听立法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林喜芬;;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宏观位阶——兼评中国证据规则的宪法化取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孙泳;;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及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奚玮;杨锦炎;;论监听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孙记;;程序性证明——一个证据法学不可缺失的概念[J];北方法学;2007年05期
8 黄豹;;公诉权的客观性与追诉性述评[J];北方法学;2009年06期
9 左德起;;刑事侦查权的司法介入[J];北方法学;2010年04期
10 谢小剑;;提起公诉证据标准之内在机理[J];比较法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毅;;检察官角色与检察权配置[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单民;上官春光;;和谐语境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公开问题[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赵靖;;论我国检察机关选择起诉权的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4 刘慧;李斌;;公诉工作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5 陈焰;林宁烨;;自侦案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难题与出路[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6 李迎春;王森;;构建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机制[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7 肖中华;刘荣;;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审查起诉环节的贯彻[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8 施娟;;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理解与适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9 张弛;董]Z;;试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构建[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10 吕磊;;浅析刑事庭审量刑辩论阶段——法官指示的构建与限制[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韩成军;检察权配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方金刚;案件事实认定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海娇;我国刑事诉讼见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宋超;自诉转公诉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阮露玫;论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华蕾;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尼双纳;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财产权的保护[D];湘潭大学;2010年
7 徐卫兵;我国如实供述义务制度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8 吕静;我国死刑量刑程序独立性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易琦;刑事控诉证据开示制度现状与评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云雪;论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夫,石英;刑事诉讼中“瑕疵证据”的法律效力探讨[J];法学评论;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浅谈刑事诉讼中对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运用[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8期
2 张传龙;胡亚飞;;宋代实物证据制度初探[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3期
3 李保永;;勘验笔录证据地位探讨[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程谷;试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黄伟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几个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6 袁能贵;;浅析非法证据排除之物证例外[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7期
7 裴苍龄;论证据的种类[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8 任伟珍;;浅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4期
9 陈小青;李岳林;;中国现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评判[J];传承;2011年02期
10 杨宇冠;;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从构建中国特色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历程看中国司法改革[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候若海;;证据的运用与司法公正[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2 刘国君;张庆伟;;试论司法公正的隐患——地方保护主义[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3 刘小平;;司法公正的前提及实现途径[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查恩学;薛珊;;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关系探索[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5 张世国;;审判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证[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6 郑绣程;胡瑞琳;;落实错案追究制 促进司法公正[A];执法责任制度研究——“完善责任制,确保司法、执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开展个案监督 维护司法公正[A];纪念甘肃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肖永年;;在“全省严格执法与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9 刘春辉;;维护司法公正与深层审判监督[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10 张宗平;;执行工作如何确保司法公正[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显淼 记者 李晓群;贯彻“五个严禁”维护公平正义[N];安徽日报;2009年
2 张义泰;调解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后遗症[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记者 曹乃光 通讯员 阮津;忠于法律 维护司法公正[N];检察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罗书臻;加强庭审管理 促进司法公正[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夏晓龙;司法公正与媒体监督存在冲突[N];文汇报;2011年
6 市人大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鲁志良;司法公正与和谐社会[N];辽源日报;2005年
7 记者 武家水 王晓龙;完善内部监督 确保司法公正[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院长 王秋良;司法公正评价标准之我见[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记者 朱海兵;坚持司法为民 确保司法公正[N];浙江日报;2004年
10 记者 徐日丹;全面强化诉讼监督 努力维护司法公正[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民事诉讼的书证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强;书证若干问题探讨[D];四川大学;2005年
3 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张友好;书证收集与程序保障[D];四川大学;2007年
5 米勇;法官遴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胡玉鸿;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学说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石先钰;法官道德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顾学松;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D];吉林大学;2007年
9 韦群林;中国司法管理学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熊志海;刑事证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传珍;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张开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D];山东大学;2006年
3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褚丽萍;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杨晓英;民事书证调查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晓;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之思考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汤烈琴;论司法公正[D];四川大学;2005年
8 邓亚华;论判决推理的含义及模式选择[D];四川大学;2004年
9 王冕武;论司法公正的隐性危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方红森;涉案报道影响司法公正的传播机制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0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20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