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我国民事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

发布时间:2018-05-30 15:22

  本文选题:起诉状 + 诉答程序 ; 参考:《现代法学》2013年06期


【摘要】:起诉状的程序功能和内容是由诉讼的构造、诉答程序的功能、诉讼标的理论、判决效力制度、司法的经济性问题等共同决定的。我国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应当与审前程序设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同时兼顾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弱化起诉状对于法院司法管理的辅助功能,减轻原告的法律论证负担,强化起诉状特定案件事实,促进争点整理方面的程序性作用;同时应当增强起诉状在内容方面的弹性,完善起诉状修改的程序。
[Abstract]:The procedural function and content of the indictment are decid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lawsuit, the function of the suit and answer procedure, the theory of the object of the lawsuit, the system of the validity of the judgment, the economy of the judicature and so on.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tent reengineering of the indictmen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whole goal of the pretrial procedure setting, and the concret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weaken the auxiliary function of the indictment to the judicial management of the court, lighten the burden of the plaintiff's legal argumentation, strengthen the facts of the specific case of the indictment, and promote the procedural function of the dispute arrange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of the complaint in content, improve the procedure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complaint.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专项任务课题“医疗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12SFB5029)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海燕;;“进步”抑或“倒退”:美国民事起诉标准的最新实践及启示——以Twombly案和Iqbal案为中心[J];法学家;2011年03期

2 张卫平;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J];法学研究;2004年06期

3 吴英姿;;诉讼标的理论“内卷化”批判[J];中国法学;2011年02期

4 纪格非;;“争点”法律效力的西方样本与中国路径[J];中国法学;2013年03期

5 段文波;;美日民事诉状比较及借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煜婕;;试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王超;;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许翠霞;;动物真的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吗?——关于法律主体的前提性说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田旭;;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及其反思——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孙晶;;证明妨碍及其规制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王梦飞;;阐明权概念与范围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刚;王成军;;关于构建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法律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屹立;;惩罚性赔偿的根据与适用:法经济学观点[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魏建;宋艳锴;;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朱富强;;两类立法原则之评述:法理的基础[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黄韬;;为什么法院不那么重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国家管理行为的一项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杨雅妮;;环境诉讼中正当当事人问题探析[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7 陈叶兰;许婷;陈f:寅;;动物的环境法律主体资格探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立新;;完善环境群体性纠纷司法救济机制的几点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兴顺;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安杨;我国宠物福利法律保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舒源;英国股东派生诉讼成文法的形成与构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志刚;理性立法程序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郭伟伟;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文;程序正义的哲学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徐晓峰;责任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J];法学评论;2006年03期

4 张卫平;论民事再审事由审查程序的法定化[J];法学;2000年02期

5 常廷彬;;预决事实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8年05期

6 毕玉谦;;民事诉讼起诉要件与诉讼系属之间关系的定位[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J];法学研究;1996年06期

8 张卫平;民事再审事由研究[J];法学研究;2000年05期

9 刘敏;论裁判请求权保障与民事诉讼起诉受理制度的重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邵明;;论法院民事预决事实的效力及其采用规则[J];人民司法;2009年1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源洲;;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评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06期

2 何艳芳;程序再铸:我国诉答程序的创新——兼谈美国诉答程序对我们的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宇平;鹏飞;;怎样写起诉状[J];秘书之友;1988年12期

4 李天增;;行政诉讼中原告在起诉状中自列第三人问题探析[J];山东审判;2011年02期

5 祈广燕;;我国民事诉答程序之重构[J];消费导刊;2007年14期

6 ;变革民事审判方式的初步探讨[J];人民司法;1988年05期

7 严中民;人民法院应建立严格的诉状签收制度[J];人民司法;1990年09期

8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的诉答程序探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刘家华;起诉状不应书列第三人[J];人民司法;1993年06期

10 卯俊民;;我国民事起诉受理制度之缺失及对策[J];人民司法;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兆丽;;两大法系刑事诉讼差导之比较[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步洪;;检察机关督促民事起诉研究——检察职能基于法律平等保护原则介入社会管理的公法制度设计[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艺工;;人民陪审制改革刍议[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金平;;论我国的自认法律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谷福生;;行政诉讼状的撰写及有关问题[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6 王宏纲;;论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兼论董必武的人民陪审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7 潘公明;;靠诚信感动“上帝”[A];第2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宋炉安;;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发现[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罗力彦;;论刑事审判的直接言词原则[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莫秀琴;民事起诉应递交哪些材料[N];法治快报;2006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傅郁林;诉答程序·程序时效·诚信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余建华邋通讯员 徐治平;萧山格式化诉状方便民工讨薪[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继远 通讯员 莫远文 孙钧杰;督促支持民事起诉堵住国资流失[N];法治快报;2008年

5 ;民事起诉应具备哪些条件?[N];解放日报;2003年

6 记者  黄献安 通讯员  余建华 黄 华;西湖启动网上立案[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尹文娟;当事人民事起诉权试论[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施莺 本报通讯员 顾建兵;通州有支老法官服务队[N];南通日报;2010年

9 ;民事诉状如何写[N];中国企业报;2001年

10 周兴中;我看民事起诉证据[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萍;民事诉讼集中审理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刘华俊;知识产权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王浩;清末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王日春;证人特免权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高峰;刑事侦查中的令状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杨艺红;诉讼突袭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赵信会;民事推定及其适用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张弘;论证据裁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杨杰辉;刑事审判对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川;论我国民事起诉与答辩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车芳芳;简论英美民事诉答程序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3 肖梅;民事起诉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慧斌;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之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汪枝丽;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D];安徽大学;2013年

6 陈楠;论完善我国民事诉答程序之构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吕丽群;从英美民事诉讼诉答程序看我国起诉讼与受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苏州大学;2004年

8 常书燕;民事诉讼诉答程序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刘锦龙;答辩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单明;论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案审查机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5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55777.html

上一篇:“定  
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机制论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