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案件“调解优先”政策再思考——以新《民事诉讼法》先行调解制度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8-26 17:38
【摘要】:目前的民事案件调解优先政策在实践中容易引发强迫调解问题。近期的司法实践表明,新《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先行调解制度不但无助于解决该问题,还存在将其进一步放大的风险。通过对法院调解的V字型历史趋势以及调解过程中法官与当事人地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强迫调解的根源在于我国法官对于调解本身掌握了过强的主导权和控制力,这种权力与近年来法院面临的客观困难相结合形成了法院的调解偏好,中国社会纠纷的现实状况又给调解制造了大量的客观障碍。法院的调解偏好与调解在中国社会的现实障碍相冲突,才引发了强迫调解。在无法彻底放弃调解优先政策的现实条件下,应改革现行的法院调解考核机制,增加评价指标,将案件具体情况与当事人自然状况作为考虑因素共同纳入考核体系。
[Abstract]:The current priority policy of mediation in civil cases is apt to trigger the problem of forced mediation in practice. Recent judici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first medi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e new Civil procedure Law is not only unhelpful to solve this problem, but also has the risk of further amplifying it.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ourt medi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judges and parties in the process of media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root of forced medi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judges in our country have too much dominant power and control over mediation itself.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power with the objectiv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urts in recent years has formed the court's preference for medi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social disputes in China ha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objective obstacles to mediation. The court's preference for mediation conflicts with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of medi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which leads to forced mediation. Under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that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of mediation can not be given up thoroughly, we should reform the current court medi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increase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take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case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 of the parties as the consideration factors into the appraisal system.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层司法能力中心项目重点课题“先行调解制度背景下法官能动性研究”(jcsf2013-08)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姚志坚;"调解热"与法院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2 蔡虹;大陆法院调解与香港诉讼和解之比较——关于完善合意解决纠纷诉讼机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9年04期

3 李浩;;调解归调解,审判归审判: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J];中国法学;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常务副会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浩;[N];人民法院报;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荣;戴剑;倪娜;;“草根型体育社团”形成的社会学归因与发展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2 朱涛;;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法院调解[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王旭辉;;结构洞:陷入与社会资本的运作——竞争者的社会网络结构理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4 林杰;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阎凤桥;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6 林杰;;组织理论与中国大学组织研究的实证之维——读《大学组织与治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8 丁小浩;;基于制度创新实现的帕累托改进——北大平民学校模式的效率机制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9 郭建如;阎凤桥;;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制度化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10 闫引堂;;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宇;;“警察”职能异化的组织学分析——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N区和H区的调查[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丘海雄;梁倩瑜;徐建牛;;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逻辑——对广州一家国有企业的个案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范剑文;;研究中国媒体制度变迁的两个理论范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梁波;刘玉照;王海英;;地方治理结构的转型与农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变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7 李双龙;;国家与市民社会视阈下失地农民的抗争[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刘国胜;;建立与法院调解并重的诉讼和解制度,纯化合意解纷机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9 曾楚宏;朱仁宏;李青;;组织合法性与新创企业的成长[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武立东;王凯;黄海昕;;组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述评——基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双重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良明;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蒋颖;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D];江苏大学;2010年

3 马海燕;青岛港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葛肖麟;“成功”选举背后的居委会行动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腾;企业私下战略行为的规制合法性形成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晓晓;高校学生会的德育功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赵辉;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功能目标和系统环境的演变[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洪昌;制度变迁中的组织认同及社会认同[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付雁;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10 林魁彪;北京市S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现状与建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曹建明;;当前行政审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2007年05期

2 白彦;杨兵;;有关“调审分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法律适用;2011年04期

3 李浩;论法院调解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约束的双重软化──兼析民事诉讼中偏重调解与严肃执法的矛盾[J];法学评论;1996年04期

4 李秀平;首家调解法庭纪事[J];法律与生活;2004年10期

5 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J];法学研究;1996年04期

6 范愉;调解的重构(上)——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2期

7 范愉;;“当判则判”与“调判结合”——基于实务和操作层面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6期

8 张豪;;调解八法[J];山东审判;2010年03期

9 姚红;朱江;王亚新;肖建华;;《民事诉讼法》修改大家谈[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周伟;沈林荣;;行政诉讼中构建调解制度的若干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齐欢欢;郝军;;关于我国行政诉讼适用调解制度的构想[J];法制与社会;2010年06期

3 李跃霞;;试论调解制度的价值及其实现的规范性条件[J];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张湘成,张雅;构建诉辩模式下的新型调解制度[J];人民司法;2002年06期

5 侯运生,吕振军;关于调解制度改革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徐炳煊,邢绡红;反思、重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董玉鹏;现行农村基层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刘东亮;;论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兼与朱新力教授商榷[J];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02期

9 叶亿培;;试论诉讼和解制度的建立[J];改革与战略;2007年02期

10 韩芳;;关于我国确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在祯;;关于建立仲裁受托调解制度的思考[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贺恒扬;刘路阳;;东西方法律文化语境下的刑事调解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牛福静;;论行政复议调解制度[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5 公丕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诉讼调解制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6 春杨;;人民调解是人民司法的重要补充——读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7 刘淑娟;徐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动与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读董必武《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8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占军;;浅谈律师如何有效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斌;;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 不断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行;建议确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李晓燕;浅谈调解制度的完善[N];江苏经济报;2001年

3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何 兵;调解制度的光辉所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杨小华 岳池记者站 杨龙凤;县人民法院创新调解制度[N];广安日报;2010年

5 郑建刚;从程序正义看调解制度[N];检察日报;2002年

6 记者 姜鹏飞 毛晓宇 通讯员 郁新;“小资金”撬动“大和谐”[N];嘉兴日报;2010年

7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传统调解制度的弊端及改革思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蒋熙辉;刍议纠纷调解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张云霞;完善调解制度 强化监督是关键[N];检察日报;2003年

10 王贵廷邋刘宝权;沈阳皇姑建立集中传唤调解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来文彬;家事调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张晓茹;家事裁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林轲亮;早期中立评估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郑东升;法庭调解语言的合法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谭炜杰;行政诉讼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陈琦华;回应性法理念与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祯祺;委托调解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林钒;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D];广东商学院;2011年

3 易文;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贺利云;人民调解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王立;传统调解制度及其现代重构之思考[D];安徽大学;2003年

6 郭琳;略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张雅政;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伟光;试论我国行政审判中的调解制度[D];厦门大学;2002年

9 黄海涛;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陈蕾;法院委托调解若干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2205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205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5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