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法庭内的正义如何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司法解释中法庭纪律及相关规定

发布时间:2018-10-12 13:19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法庭纪律与其他规定"相关条文的解释不尽合理,且与现行法律相冲突,存在着超越法律的自我授权、越权解释等问题。其中,禁止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发送邮件、博客、微博传播庭审情况的规定过于僵化,不利于公众司法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的行使,且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技术难题。而对新闻记者报道所实行的许可制度也面临着许可条件的明确化、许可对象的平等性等问题。有关驱逐出庭的规则,存在着如何看待和界定"扰乱法庭秩序"的问题、公诉人是否受法庭规则约束的问题、被告人被驱逐出庭后的程序设置问题以及辩护人被驱逐出庭后能否继续参与本案辩护的问题。"解释"还在法律之外创设了"另案处理"制度,由于缺乏操作性规则,执行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程序问题,对这种新型案件处理方式亟待予以规范。有关辩护人不受限制的当庭拒绝辩护的规定,不仅与我国《律师法》规定相抵牾,而且会损害被告人利益、降低审判效率,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康发展,应尽快作出修正。
[Abstract]: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s not reasonable and conflicts with the current law.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urpassing the law's self-authorization and overrunning the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Among them, the prohibition of litigation participants, observers to send emails, blogs, Weibo dissemination of court proceedings is too rigi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ublic judicial right to know, supervis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right to exercise, and there are 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However, the license system for journalists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larity of licensing conditions and the equality of license object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view and define the "disturbance of court order" and whether the prosecutor is bound by the rules of the court exists with regard to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expulsion of a court of law. The question of the procedure following the expulsion of the accused a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defender can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fence of the case after his expulsion. " Explanation "also created the system of" dealing with other cases "outside the law, because of the lack of operational rules, the implementation will inevitably face a series of procedural problems, this new way of handling cases needs to be standardized. The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refusal of defenders to defend in court without restrictions will not only contradict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w on lawyers in China, but will also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the accused and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ial. In the long run, it will also be detrimental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aid system in our country. Amendments should be made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旭;;辩护律师被驱逐出庭的程序法理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郑好;;比较法视野下的监听立法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林喜芬;;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宏观位阶——兼评中国证据规则的宪法化取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孙泳;;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及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奚玮;杨锦炎;;论监听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孙记;;程序性证明——一个证据法学不可缺失的概念[J];北方法学;2007年05期

8 黄豹;;公诉权的客观性与追诉性述评[J];北方法学;2009年06期

9 左德起;;刑事侦查权的司法介入[J];北方法学;2010年04期

10 谢小剑;;提起公诉证据标准之内在机理[J];比较法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毅;;检察官角色与检察权配置[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单民;上官春光;;和谐语境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公开问题[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赵靖;;论我国检察机关选择起诉权的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4 陈焰;林宁烨;;自侦案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难题与出路[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5 李迎春;王森;;构建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机制[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6 肖中华;刘荣;;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审查起诉环节的贯彻[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7 施娟;;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理解与适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8 张弛;董]Z;;试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构建[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9 吕磊;;浅析刑事庭审量刑辩论阶段——法官指示的构建与限制[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10 丁耀芬;肖建国;;程序正义图景下的量刑重构——关于量刑控辩及量刑说理制度改革的设想[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韩成军;检察权配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方金刚;案件事实认定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海娇;我国刑事诉讼见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宋超;自诉转公诉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阮露玫;论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华蕾;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尼双纳;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财产权的保护[D];湘潭大学;2010年

7 徐卫兵;我国如实供述义务制度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8 吕静;我国死刑量刑程序独立性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易琦;刑事控诉证据开示制度现状与评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云雪;论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洪锡;“拒绝辩护”评议[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 李红;关于拒绝辩护之研究[J];河北法学;1999年06期

3 欧卫安;试论律师拒绝辩护的禁止[J];法学杂志;1999年02期

4 沈廷n\;;对质的条件和实施要领[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5 朱武;论辩护的主要思维方法——逻辑论证[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6 易延友;沉默的自由(二)[J];中国律师;2000年02期

7 邵东华;论沉默权[J];南都学坛;2005年04期

8 李晓丽;;试论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选择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顾永忠;;死刑核准权回归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与保障[J];中国司法;2006年05期

10 方芳;;论被告人的刑事证明责任[J];新学术;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冠;;在刑事司法领域落实宪法保障人权的规定[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兆峰;高洁;;刑事律师应注意的几个民事问题[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宋强;;畸形的证据收集与运用机制——对刑事被告人有利证据收集和运用的程序化评析[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乐启;;论无罪推定[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余米尔;赵亚飞;杨桂胜;;论量刑辩论程序的构建与完善——以罗湖区人民法院量刑辩论程序改革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余贵忠;李长城;;论量刑程序的公正[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元忠;;无争议亦无庭审的观念及其制度的构建[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敬明;;辩诉交易在国际刑事审判中的实践及展望[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冯昀;;辩诉交易能否在我国畅行[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10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国胜;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有关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

2 南京市秦淮区检察院 陈钢;刑事救助制度勿忘急需救助的被告人[N];检察日报;2008年

3 王中山 郭奉璞 张爱军;莱芜中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权利有保障[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杨建武 李文华 朱庆林 本报记者 赵联洗;100%调解率[N];吉林日报;2005年

5 柳赵王;防止获刑罪犯逃脱党纪政纪处罚[N];法制日报;2006年

6 通讯员 李生林;涉11省400家公司 巢湖诉5亿大税案[N];法制日报;2006年

7 何其伟邋田晓春 韩兵;检察官当庭释法被告人心服口服[N];检察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赵俊梅 本报通讯员  任爱民;抚慰受伤的心灵[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李永生;山东加强死刑二审被告人权利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王洪 张琦;襄樊法院打黑除恶斗争取得成果[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劲秋;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刘宇平;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杨杰辉;刑事审判对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肖波;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永明;论英国禁止双重危险规则及其借鉴[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邓颖;刑事生效裁判申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何邦武;刑事传闻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谢进杰;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果;论死刑正当程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晓;被告人附条件认罪处罚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2 刘X;被告人与律师辩护冲突及解决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纪学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保护[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刘滨;被告人翻供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谢秋红;刑事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顾滨;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卢炳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的若干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8 程雪梅;论沉默权制度[D];四川大学;2005年

9 周书霞;刑事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周志军;论沉默权[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6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266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e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