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厌讼与抑讼——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法社会学分析
[Abstract]:"No lawsuit" is the social ideal pursued unremitting by the elite of ancient countr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ideal,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restrain litig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non-institutionalized, institutionalized and semi-institutionalized. As for the non-institutionalized ways of restraining litigation, the national elite tries hard to create public opinion "harmful to litiga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moral cost of litigation. In the aspect of the ways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suppression of litigation, the litigation system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 public to file a lawsuit by restricting the main body and the time limit of the litigation, making the lawsuit not everyone, always, can be used in everything. In the aspect of the semi-institutionalized ways of restraining litigation, the folk mediation, represented by rural mediation and clan mediation, had formed a systematic nor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had been brought into the national judicial system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pute resolution. Although the degree of restraining litigation varies in history, it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igation 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11JJD840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宝良;;从“无讼”到“好讼”:明清时期的法律观念及其司法实践[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2 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J];比较法研究;1988年03期
3 邓林俊昌;;法治及其制度性条件——对厌讼思想的另一种法理学思考[J];研究生法学;1999年03期
4 陆益龙;;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范愉;;诉讼社会与无讼社会的辨析和启示——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国家与社会[J];法学家;2013年01期
6 刘广安;;论明清的家法族规[J];中国法学;1988年01期
7 费成康;;论家族法中的惩罚办法[J];政治与法律;1992年05期
8 尤陈俊;;“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 重思明清中国的诉讼与社会[J];中外法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徐学鹿;梁鹏;;商法风险分配机制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孙日华;谢慧;;法律客观性的出路——中西对比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7 赵华富;论当代徽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肖倩,杨雪云;礼治、法治到礼法合一:一项法律社会学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东宝;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现状和探索路径[D];河北大学;2014年
2 高逸云;清代至民国鲁西北房地契约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徐建宇;苏南地区普通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4 田建红;法治视域下的法形式性及其意义[D];苏州大学;2014年
5 王福胜;诉权的伸张—明清司法场域的博弈[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孙奥;宋代信息传播禁令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婷婷;中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雯;客家池塘龙舟赛的仪式展演与集体记忆[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9 周文文;容隐制度与其刑法回归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10 孟伟;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当代司法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艳,廖文秋;“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高仰光;;马克斯·韦伯与当代中国人的法律信仰[J];比较法研究;2011年03期
3 李承宗;儒家无讼思想探略[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4 何勤华;泛讼与厌讼的历史考察——关于中西方法律传统的一点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5 范愉;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法律适用;2005年02期
6 范愉;;司法资源供求失衡的悖论与对策 以小额诉讼为切入点[J];法律适用;2011年03期
7 尤陈俊;;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J];法商研究;2012年02期
8 任海涛;;清代基层法官的综合素质及启示——以司法判牍为材料[J];法学杂志;2012年03期
9 于语和;;试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J];法学家;2000年01期
10 范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评析[J];法学家;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进科;;我国传统无讼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企业文明;2007年10期
2 赵海永;;功利性特质:传统无讼文化的核心解读[J];前沿;2008年01期
3 朱晓静;;无讼与法治的契合与冲突[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4 王学梅;贺志明;;无讼之和谐价值与和谐社会构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5 王科;崔灿;;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思想[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郑玉敏;无讼价值观的产生原因及消极影响[J];理论界;2004年01期
7 赵虎,臧桂朋;试论无讼思想[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4期
8 何铭;论“无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曾琦云,林小燕;孔子“无讼”论[J];求索;2005年05期
10 黄晓敏;无讼价值取向的再认识及反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穆美琼;;刍议“无讼”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2 李毅;;古代无讼思想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启示[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3 卫欢;;孔子“无讼”说新解[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扬凡;为创建“无讼社区”叫好[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安海涛;无讼社区:寻获社会和谐最大公约数[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储白珊;和谐幸福:源于无讼的力量[N];福建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林雯 人民法院报记者 安海涛;无讼社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路径[N];厦门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安海涛;厦门:以“无讼社区”根治“诉讼爆炸”[N];人民法院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郭桂花 江海苹 通讯员 杨长平;构建无讼瑞景 打造幸福家园[N];厦门日报;2012年
7 记者 照宁;建言促进“无讼社区”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3年
8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陈艳风;虚幻的“国人无讼”图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何勤华;讼,追求无讼:注重调解与和谐的东方精神(下篇)[N];法制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郑金雄 本报通讯员 安海涛 张南日;“无讼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N];人民法院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游;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娟娟;“无讼”的理由及其逻辑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任广峻;儒家“无讼”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张岭梓;论无讼[D];太原科技大学;2007年
4 辛以春;孔子“无讼”解[D];苏州大学;2007年
5 冯光;论无讼法文化及其当代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姜梅;中国传统无讼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戚平;论儒家的“无讼”思想[D];新疆大学;2012年
8 范本腾;论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工商大学;2011年
9 孙利;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及其现时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顾一鸣;论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D];江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4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27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