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犯罪论体系与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形塑——海峡两岸刑事法之对话

发布时间:2018-10-26 08:21
【摘要】:1949年之后,大陆与台湾地区刑事法领域产生理论分野:前者学习苏俄,在犯罪论体系上,形成"四要件"的耦合式平面结构,具有强烈的入罪倾向,而在证明模式上,强调证据链条形式上的相互印证,表现出一种异化的"整体主义",缺乏认知融贯性的同时忽视原子分析;后者继受德日,在犯罪论体系上,形成"三阶层"的开放性递进结构,凸显类型化思维,而在证明模式上,注重对个别证据的审查判断,在证明模式的初始化过程中具有"原子主义"色彩,并有序地向"整体主义"过渡。作为约束实体认知与程序指引的"指导形象",犯罪论体系与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的不同选择,导致两岸刑事司法实践样态存在差异,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错适用之效果,也在法官认知过程中得到集中呈现。
[Abstract]:After 1949, there was a theoretical division between the criminal law field of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the former studied Soviet Russia, formed the "four elements" coupling plane structure in the criminal theory system, and had a strong tendency to incriminate, but in the mode of proof, Emphasizing the mutual confirmation in the form of the chain of evidence, showing a kind of dissimilation "holism", lacking the cognitive integration and neglecting the atomic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latter, following Germany and Japan, forms an open progressive structure of "three strata" in the criminal theory system, which highlights the type thinking, while in the mode of proof,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xamination and judgment of individual evidence. It has the color of "atomism" and the transition to "holism" in the process of proving mode initialization. The "guiding image", which is the guide of the entity cognition and procedure, the different choice between the criminal theory system and the criminal judicial proof mode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criminal judicial practi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terlaced applic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lso in the judge's cognitive process has been centralized present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基金】: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改之;郭献朝;;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法学论坛;2006年01期

2 陈劲阳;;试论开放的犯罪论体系[J];政法学刊;2007年03期

3 唐稷尧;;犯罪论体系:功能、价值与实现途径辨析[J];现代法学;2007年04期

4 吴纪奎;;犯罪论体系与刑事诉讼模式[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03期

5 陈家林;;犯罪论体系之演变[J];刑法论丛;2009年03期

6 郭莉;;犯罪论体系方法论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7 康伟;;论人权保障视野下的犯罪论体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8 高治;;祛魅与还原:反思热议的犯罪论体系之争[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3期

9 杨爱仙;;犯罪论体系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0 杨志国;;德国犯罪论体系演变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背景[J];政治与法律;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兴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具有方法论意义[N];检察日报;2014年

2 林燕;犯罪论体系:阶层化改造或成趋势[N];检察日报;2009年

3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情树;正反统一: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主导思维[N];检察日报;2012年

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杨志国;犯罪成立理论需要哲学视角[N];检察日报;2010年

5 潘玮;“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意义[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华侨大学法学院 吴情树;“我们”的法学从何处来[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充;犯罪论体系本质论纲[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海峰;犯罪论体系的司法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陈劲阳;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4 丁芝华;刑法中的不法原理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刑法教义学视角下的犯罪论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鑫;中国刑法犯罪定量要素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3 齐卫华;犯罪论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饶t,

本文编号:2295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295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