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从新《民事诉讼法》看电子证据的科学定位

发布时间:2018-11-09 08:57
【摘要】:正在司法实践中,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单列为一种新的证据种类。但目前电子数据甚至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研究对象的不同一导致互相之间的批评和辩难形同隔空交战。在学术界尚未对基础概念达成共识的情况之下,如何企望发挥理论对立法和司法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寻找一个规范的概念作为讨论的起点,并对电子证据是否应当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进行分析。
[Abstract]:In judicial practice, electronic evidence as a new form of evidence has entered the field of vision as a produc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amended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lists electronic data as a new type of evidence. But at present there is not even a generally accepted concept of electronic data. Different subjects lead to mutual criticism and argument. In the absence of a consensus on basic concepts in academia, how can one expect to play a guiding role in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find a standard concep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discussion, and analyze whether electronic evidence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independent evid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年04期

2 常怡,王健;论电子证据的独立性[J];法学;2004年03期

3 李学军;;电子数据与证据[J];证据学论坛;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汉昌,陈金玲;督促程序中债权人的程序障碍——兼论督促程序的发展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董新凯;俞佳;;论反垄断法中的民事责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董新凯;郁尊科;;论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专家参与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何艳芳,余茂玉;执行竞合问题之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杜健;;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苏舒;;电子证据属性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蒋冬冬;;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何敏;郭志远;;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建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徐忠麟;李杏;;农业环境纠纷的多元化处理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10 廖根为;;论电子邮件证据证明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家林;;浅议立法语词规范化[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蒋桥生;;让调解走进“禁区”——民事诉讼调解范围与限度之扩张[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磊;;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制度之完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郭宝生;张彩霞;刘新;;也谈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重构——以规制二审法院滥用终审权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闫文军;;我国职务发明奖励报酬纠纷分析研究[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8 雷发;;论刑事司法一体化对我国网络犯罪惩治的影响——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9 王显波;;浅析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10 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刘志军;电子证据完整性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胡宜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公司参加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言浩;不当得利法的形成与展开[D];复旦大学;2011年

8 彭夯;私募基金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PrPr;股东会决议瑕疵之诉的程序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侃;电子证据收集中的人权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薛德明;国际贸易中EDI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2 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年04期

3 刘满达;论数据电文的证据价值[J];法学;1999年08期

4 王申;全国首例以电子邮件为定案证据的劳动争议案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学;2001年02期

5 游伟,夏元林;计算机数据的证据价值[J];法学;2001年03期

6 刘毓骅;国际贸易中EDI应用的举证、签字和书面要求[J];国际贸易;1994年09期

7 沈木珠;论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河北法学;2002年02期

8 文伯聪;计算机证据与计算机审计技术[J];政法学刊;1999年03期

9 柯昌信;刑事证据视听资料论[J];中国法学;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中国审判;2006年08期

2 黄文;电子证据的法律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3 韩红 ,杨春雷;对视听资料若干问题的再界定[J];中国律师;2003年04期

4 赵礼杰;;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年21期

5 潘庆林,张吉喜,李小华;论我国刑事电子证据制度的完善方向[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高凤;;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J];山东审判;2006年04期

7 彭向阳;;略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J];广东科技;2007年01期

8 许康定;电子证据基本问题分析[J];法学评论;2002年03期

9 王亚林,范胜兵;论民事电子证据[J];科技与法律;2002年02期

10 董杜骄;电子证据的立法预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郭志博;秦海权;赵利;;电子证据监督链可视化平台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韩鹰;;对电子证据的法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4 马晓明;李超;李秋香;;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5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6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凌斌;;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概述[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9 马克伟;;电子证据收集若干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审计署法规司 冷玉 黄跃进;电子证据的概念及其法律定位初探[N];中国审计报;2009年

2 胡玲玲;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N];江苏经济报;2009年

3 尹力利;我国电子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N];江苏法制报;2011年

4 江苏省东海食品药品监管局 董自李;浅议电子证据的效力[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赵中华;如何审查电子证据[N];检察日报;2001年

6 刘品新;电子证据是净化网络利器[N];检察日报;2004年

7 张凯 焦鹏;电子证据合理运用观的构建[N];法制日报;2004年

8 刘强;网络司法中的电子证据[N];人民公安报;2001年

9 孟桢尧 四川大竹;加快“电子证据”立法[N];中华新闻报;2005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邢小萍;亡羊补牢为时不晚[N];网络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张斌;论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与可采性[D];四川大学;2004年

3 孙加锋;南京国民政府民事诉讼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刘金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陈韦利;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纠纷案件程序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伟;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蓝冰;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于鹏;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博超;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跃;电子证据及其法庭应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张斌;论电子证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李微;论电子证据的确立与运用[D];湘潭大学;2002年

5 王健;民事电子证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赵爱军;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翟小骞;论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邹e,

本文编号:2319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319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