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规定对我国大众传媒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05 20:38
【摘要】:为解决司法实践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却一直屡禁不绝的刑讯逼供和变相刑讯逼供现象,新刑诉法在第五章证据部分明确了"不能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这是国际人权公约中"不能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的中国化表述。然而,目前法制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归罪的故事和画面,难以排除受众对其行为是否为自愿的合理怀疑,与基本的法治精神不符。为此,本文旨在以新刑诉法"不能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之规定的法理基础与价值剖析为切入点,探讨新刑诉法出台及实施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电视节目制作媒体如何结合新法,充分发挥积极功效,遏制其消极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henomenon of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and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disguised torture, which is strongly reflected by the people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the fifth chapter of evidence, clarifies the stipulation that "no one can be compelled to prove his guilt". This is a Chinese expression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that no one can be compelled to testify against himself. However, the stories and pictures of the suspects and defendants in the legal news reports are difficult to rule out the audience's reasonable doubts about whether their behavior is voluntary,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legal basis and value of the provision of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at "no one can be compelled to prove his guilt", and to explore the issu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ow to combine the new law with the mass media, especially the TV program production media, to exert its positive effect and restrain its negative effect.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吴义周;;对“媒介审判”的再“审判”[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6 郭世杰;;论“监企合一”与我国监狱职能的实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李婷;次道德现象及其刑事法理依据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冯仁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解读[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杨平;;略论构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黄学贤;赵中华;;农民平等权的学理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10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孙拉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婷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钱元昌;浅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基华;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子彬;;我国“无罪推定原则”入宪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3期

2 刘林;;论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Z2期

3 管晓静,张惠芳;无罪推定在我国的适用[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4 陈文科;;“无罪推定”在我国诉讼法中的体现及完善[J];福建法学;2001年02期

5 王庆廷;;无罪推定[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朱t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障[J];学习与实践;2006年10期

7 陈铖;;论酌定不起诉的存废理由[J];法制与社会;2011年02期

8 田友方;;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J];律师世界;1996年10期

9 刘迎晖;;浅谈“无罪推定”原则[J];人民之声;1997年06期

10 牟瑞瑾;;从人权保障的视角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仕菊;;浅议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李荣冰;;检察机关自侦环节的律师参与问题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黄玉华;陈贞;;对量刑辩护的思考[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毕良珍;;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侦查讯问与沉默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曾志刚;;无罪推定原则在侦查阶段的适用[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6 杨先恒;;人性尊严与犯罪嫌疑人之刑事处遇[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戴富强;;浅议毒品案件中的证据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安天江;;浅论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的表现形式及根源[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满强;;完善犯罪嫌疑人有权获得律师帮助制度的思考[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潘峰;;论我国律师介入侦查阶段的困境与出路[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远;约束不严的监听会变成魔鬼[N];黄石日报;2011年

2 记者 孟娜;无罪推定和沉默权有望写入刑诉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顾朝辉;应以“自白”代替“供述、辩解”[N];检察日报;2003年

4 龙宗智 秦宗文;我国要不要确立彻底的“无罪推定”原则[N];检察日报;2005年

5 黄庆畅 李想;12小时与24小时:拘传时限的利弊权衡[N];人民日报;2011年

6 杨文浩;从12到24,立法在博弈[N];法制日报;2011年

7 ;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的通知[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N];检察日报;2003年

9 施木;无罪推定——我们做得远不够[N];人民日报;2001年

10 陈光中;关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几点思考(上)[N];检察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2 塔娜;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王芳;美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的保护[D];山东大学;2012年

4 赵俊甫;刑事推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孙琴;论刑事立案监督[D];吉林大学;2013年

7 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汤茂宝;监视居住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芳;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范立娜;我国犯罪嫌疑人辩护权之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张丽;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4 林远明;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5 范玉霞;刘萍案的刑诉法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6 张玲;论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7 徐海娇;我国通缉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林闻莺;论宪政视野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的法律保障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苏龙安;论刑事诉讼法的解释[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程雪梅;论沉默权制度[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02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02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3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