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讯录音录像证据
[Abstract]:The 2012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establishes a system of audiovisual and audio-visual warning signals in the form of legislation. How to understand scientifically and carry out this system is a new subject in front of theorists and judicial practitioners. In the aspect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audio-visual recording of warning signals, a substantive explan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riminal suspect", the definition of "possibil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aximum punishment prescribed by law, and the principle of video-recording priority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choice of audio-recording or video-recording method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audio-visual recording system,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on-line transfer and pre-trial announcement of the audio-visual warning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sanctions for violations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audio-visual recording system. In terms of procedural sanctions, it should be rebuttable to presume that the statements of the suspect obtained in violation of the audio-visual provisions of the alarm are not admissible. Even if the prosecution refutes this presumption, it should allow an adverse inference of the probative power of the police statement.
【作者单位】: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大学;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丹鸿;;论催眠技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应用——以美国法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2010年16期
2 张斌;论录像证据可采的基本法理[J];现代法学;2005年04期
3 何俊媛;;浅析意见证据规则[J];法制与社会;2009年01期
4 宋铭欣;;试论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J];魅力中国;2009年31期
5 奉晓政;;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建荣;曾昌斌;;试论数字证据的证据属性[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10期
7 霍丽颖;印小玲;;论我国科学证据制度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8 祝新星;;视听资料可采性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陆康彪;谭钟毓;;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03期
10 陈礼永;;电子聊天记录作为电子证据的认定[J];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2 郑荣聪;谢刘义;;浅论法院法医转型为技术法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一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文苑;;论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旭;引入可采性概念应注意与证明力的区分[N];检察日报;2003年
2 杨 荣 宋红宁;提高证人录像作证可采性的几种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姜伟 张军 田文昌;秘密取得刑事证据的可采性[N];检察日报;2001年
4 赵祥东 吴燕;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张玉哲邋兑卫峰;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想[N];北方法制报;2007年
6 江苏泰兴市人民法院 杨惠;试论刑事诉讼非法物证的可采性[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赵旭明 许任刚 张本勇;刑事诉讼中的瑕疵证据的可采性[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胡建萍;关于认证问题的新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刘品新;如何用证据说话[N];检察日报;2006年
10 周彤;受贿案如何确保庭外口供的合法性[N];检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媛;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张斌;论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与可采性[D];四川大学;2004年
3 黄晓权;刑事证据制度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12年
4 何邦武;刑事传闻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刘玫;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郑旭;刑事证据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7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王佳;司法证明思维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秋荣;证据关联性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赵天睿;法庭论证的几个理论问题透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平;口供的可采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方泽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李昌博;科技证据可采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侯林;电子数据证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奉晓政;论高科技时代的专家证据“可采性”制度[D];湘潭大学;2004年
6 谢俊灿;刑事鉴定结论的可采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孙国祥;电子证据论[D];湘潭大学;2003年
8 成伟智;电子证据可采性规则探析[D];暨南大学;2006年
9 刘哲茹;计算机证据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徐培农;口供的可采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37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3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