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补强证据规则在网络犯罪证明体系中的构建——以被追诉人身份认定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9-03-15 18:52
【摘要】:由于网络犯罪横跨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使得它在调查取证以及证明体系上迥异于传统犯罪。具体而言,网络犯罪案件中认定被追诉人身份的证据困境表现为认定方式的间接性、证据体系的脆弱以及证明结论的非排他性。当前可通过建立补强证据规则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补强证据规则的建立,不仅能够增强电子数据的证明力、强化证明体系的稳定性,还有利于电子数据运用规则的完善。构建补强证据规则是一个系统性设计,它既需要对补强证据的来源进行明确,还需要对补强证据的调查以及待补强对象进行限定,同时也有赖于刑事推定机制的引入。
[Abstract]:Because cybercrime straddles both virtual and real space, i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rime in investigation,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proof system. Specifically, the evidence dilemma of identifying the identity of the accused in cybercrime cas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directness of the way of cognizance, the fragility of the evidence system and the non-exclusiveness of the proof conclusion. At present,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establishing the rule of reinforcing evidence. By strength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evidence rules, it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probative power of electronic data, strengthen the stability of proof system, but also benefit the perfection of electronic data application rul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reinforcing evidence is a systematic design, which not only needs to clarify the source of the reinforcing evidence, but also needs to limi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inforcing evidence and the object to be strengthened, but also depend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criminal presumption.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DNA取样与人权保障研究》(14XFX024) 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网络犯罪治理中的证据收集和运用规则研究》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瑞华;;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2 王志刚;;论电子数据提取笔录的属性与适用[J];证据科学;2014年06期

3 劳东燕;;认真对待刑事推定[J];法学研究;2007年02期

4 周庆山;;论网络法律体系的整体建构[J];河北法学;2014年08期

5 胡印富;David Field;;澳大利亚刑事推定证据规则适用研究[J];河北法学;2015年04期

6 张保生;满运龙;龙卫球;;美国证据法的价值基础——以《联邦证据规则》为例的分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褚福民;;证明困难解决体系视野下的刑事推定[J];政法论坛;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根为;;论电子邮件证据证明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冯俊伟;;刑事推定及其效力——基于“实质真实”的分析[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徐梦醒;;刑事推定规则的语用分析与立法设想[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文庭婷;王万宇;;论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5 付立庆;;论目的确定的推定化[J];当代法学;2008年02期

6 褚福民;;准法律推定——事实推定与法律推定的中间领域[J];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7 聂昭伟;刑事诉讼证明问题的实体法依据——兼论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高珊琦;;论吸毒者持有毒品行为之定性与定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劳东燕;;推定研究中的认识误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伟;;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认定的基本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焦盛荣;党惠娟;;环境刑法中相对严格责任的价值合理性与规范合理性探悉[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晓明;李超;李秋香;;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4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5 高峰;邹积超;;试论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广三;陈雷;;网络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7 孔德雨;黄晖;;寻找消失的痕迹——论电子数据中的“路径信息”及其采信[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荣学磊;李丽丽;;印证证明模式下“排除合理怀疑”的功能定位及展开[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赵信会;民事推定及其适用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D];四川大学;2006年

8 单晓华;金融诈骗罪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焦鹏;诉讼证明中的推定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侃;电子证据收集中的人权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高丽;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程静;简析刑事推定[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章亿;论我国刑事电子证据的认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冕冕;刑事证据认证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蒋安朋;电子证据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一凡;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后受财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樊传明;司法审判中事实认定错误风险的成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大军;;法律体系理论的比较分析[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2 陈君;论我国环境刑法中严格责任的适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仁文;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1年01期

4 刘乙;李长喜;;互联网法律规制模式的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张瑞;;美国历年互联网法案研究(1994——2006)[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6 褚福民;;证明困难的解决模式——以毒品犯罪明知为例的分析[J];当代法学;2010年02期

7 张楚;关于网络法基本问题的阐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裴苍龄;论证据资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赵钢,刘海峰;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陈力;;论网络安全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的耦合机制之构建[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道华;;补强证据规则——兼论口供的证据价值[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马晶晶;;刑事诉讼中的补强证据规则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3 赵信会;;论补强证据规则的程序地位——以英美法为视角的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5期

4 谢小剑;伍操;;论我国自白补强证据规则之架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王泽宇;董亚红;;论刑事诉讼补强证据规则的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党建军;杨立新;;死刑案件适用补强证据规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2011年05期

7 张云玲;;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自白补强证据规则[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李良;;民事诉讼中补强证据规则的运用[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年02期

9 党建军;杨立新;;死刑案件适用补强证据规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检察官;2011年21期

10 李海明;;关于口供补强证据规则的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胜全;补强证据规则的适用分析[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案例编写人 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彭湃 湖北省汉川市人民法院 肖乐新;数据电文的证据效力须结合补强证据规则判断[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高小岩;法官解析:如何录音才能成为有效证据?[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昌响;论自白补强证据规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孙雪梅;论我国补强证据规则的异化[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琪;补强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4 张亮;刑事诉讼视野内的补强证据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王维;自白补强证据规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珊珊;论补强证据规则及其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扬州大学;2012年

7 樊晓芳;民事诉讼补强证据规则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张洪;民事诉讼补强证据规则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9 秦红平;民事诉讼补强证据规则初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王泽宇;论我国刑事证据补强规则的完善[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40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40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3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