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我国举证时限制度适用再反思——兼析新《民事诉讼法》第65条

发布时间:2019-05-27 02:08
【摘要】:正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与"以程序正义为核心的诉讼模式有相当的距离"。〔1〕因传统使然,普通民众对牺牲实体公正的纯粹程序公正认同度较低,对符合程序公正理念但实体不公之裁判的接受度也较低。证据规则不可能完全脱离国情而追求纯粹的程序公正。故而,符合国情的选择应该是在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优先考量实体公正,并对程序公正予以相应的保障。对程序瑕疵行为,应科以程序性制裁而尽量避免实体恶性失权制
[Abstract]: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igation culture and the "litigation mode with procedural justice as the core". (1)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 the ordinary people have a low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pure procedural justice at the expense of substantive justice. The acceptance of decisions that conform to the concept of procedural justice but are unfair by entity is also low. It is impossible for evidence rules to be completely divorced from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ursue pure procedural justice. Therefore, the cho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should be to give priority to substantive justice when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to guarantee procedural justice accordingly. In the case of procedural defects, procedural sanctions should be imposed as far as possible to avoid the malignant forfeiture of rights by entities.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范愉;;世界司法改革的潮流、趋势与中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J];法学家;1998年02期

2 孙邦清;;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完善路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民事诉讼法》修订重要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田平安;马登科;;举证时限制度的冷思考[J];法学论坛;2006年01期

5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J];中国法学;2002年01期

6 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J];中国法学;2005年03期

7 李浩;;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审监解释》对“新证据”界定的可能意义[J];中国法学;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迎朝;论民事诉讼证据失权规则的价值冲突[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莫良元;周阿红;黄茜;;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科学品格和价值维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卉;雷涛;;从民事证据角度看拆迁估价结果的法律效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霍海红;;证明责任:一个功能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马永双;张惠玲;;论民间融资中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叶名怡;;过错及因果关系推定与证明责任倒置——从事实到价值的思考[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8 赵信会;;民事再审事由修改的理念及反思[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9 尹腊梅;;抗辩权的法官释明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6年05期

10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肖刚;;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浩;;司法公正与民事再审事由的修订[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宋平;;盐业诉讼中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研究——以盐业诉讼制度史为视角[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4 蔡从燕;罗曙光;;民事司法改革与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诉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吕磊;;浅析刑事庭审量刑辩论阶段——法官指示的构建与限制[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6 陈树森;;申请再审完全“上提一级”审查的检视、反思与重构——兼议《民事诉讼法》第178条的修改思路[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7 唐墨华;;民事撤诉程序的异化与复归——以保障审判权的合轨运行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8 张爱云;;沟通与对话:民众诉求的理性回应——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演进回望与进路前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曹如波;公司非讼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张小玲;刑事诉讼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杜闻;民事再审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秦宗文;自由心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邹国勇;德国国际私法的欧洲化[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菲;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龙中华;自认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傅俩艳;探析我国民事再审事由[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丽娟;民事附带上诉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邓彬;农村基层法庭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杨军;我国民间性ADR刍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娜;民事再审事由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野田良之,战宪斌;试论比较法文化学[J];比较法研究;1987年04期

2 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J];比较法研究;1988年03期

3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年01期

4 宋大琦;从打事实到打证据到打规则[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5 纪格非;刘佳洁;;《民事证据规定》实施效果的实证考察与分析[J];中国司法;2007年10期

6 毕玉谦;现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修订 应当考虑的若干层面[J];法律适用;2005年02期

7 邹碧华;;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证据规则[J];法律适用;2006年Z1期

8 蔡虹,羊震;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初探[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刘春梅;大陆法系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借鉴[J];法商研究;2005年02期

10 朱福勇;;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在法律适用中的困惑及改造[J];法学杂志;200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纪敏;[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蓓邋沈维佳;[N];人民法院报;2008年

3 ;[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鄢焱;;论新证据的可采性[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赵岩;;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范围的理解与适用[J];消费导刊;2009年21期

3 李浩;;论举证时限与诉讼效率[J];法学家;2005年03期

4 谢大成;;论举证时限制度[J];内江科技;2006年06期

5 陈莉;;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张祥龙;;我国举证时限制度价值选择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7 单锋;;浅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8 方方;;民事举证时限制度若干问题刍议——兼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J];研究生法学;2002年02期

9 索站超;;试论直接言词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与作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蒲菊花;举证时限制度的理性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浩;;司法公正与民事再审事由的修订[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刘立军;;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旭铭;;浅论我国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法律价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公丕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诉讼调解制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7 王小东;;对自认的法律效力的认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陈惠忠;;律师与程序公正[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兰海;;谈举证责任的倒置及转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许光玉;龙玉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A];中国律师2006年海事业务研讨会暨年会资料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浩;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偏差与回归[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庞金录;“有些惊诧”不无道理[N];检察日报;2003年

3 ;以实体和程序公正的“双赢”回应百姓[N];检察日报;2004年

4 樊明;确立“程序意识”的必要性及建议[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赵一平;民事诉讼立案制度改革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8年

6 晏向华;我更看重程序公正[N];检察日报;2002年

7 郭春雨 李春秋;程序公正指标全面进入审判考评体系[N];北方法制报;2006年

8 尹晋华;正义观:从实体公正到程序公正[N];学习时报;2003年

9 通讯员 费依 郭勤;集中审理并出庭公诉简易程序案[N];法制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倪晓;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N];法制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艺红;诉讼突袭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肖晗;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张曙;刑事司法公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宋平;医患纠纷诉讼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姜霞;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蔡宗翰;民事程序公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毛立华;论证据与事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杜丹;论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胡震远;共同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望川;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探讨[D];湘潭大学;2006年

2 隆改平;论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07年

3 焦栋;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青岛大学;2009年

4 张杏喜;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金志鑫;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新论[D];内蒙古大学;2007年

6 尹欣迪;论举证时限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孙霞;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惠晓;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6年

9 张启南;论当代中国司法公正的实现[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焦翠霞;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85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85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4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