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执行困境与架构重塑之思考——以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二审案件为例
【作者单位】: 四川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蔡晖;;事实不清发回重审:一个与认识论和证据规则矛盾的制度[J];法律适用;2006年09期
2 张元鹏;李寿荣;;从正义和效率的视角分析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的矛盾性[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王超;;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功能异化:从救济到惩罚[J];政治与法律;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郑好;;比较法视野下的监听立法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卜开明;胡立柱;程东;;贿赂犯罪侦查中的内在缺陷分析——以程序法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王圣扬;;从辩护律师参与量刑活动看我国审判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6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胡玉霞;;透析司法鉴定新《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刘少军;;论刑事诉讼合意的理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新潮;;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健;;世界各国(地区)反贪机构外部社会监督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范围与组织形式的完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上官春光;;检察权监督制约机制比较研究——以美、英、法、德、日为范例的比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课题组;伦朝平;范淑玲;贾颖玲;李继华;;人民监督员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薛晓卫;;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完善构想[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孔璋;;一体与独立之争论及检察一体制论证[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张利兆;;从刑事和解视角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审视[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熊霞;;论检察职权配置的三个要求及其实现[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辉;;人民陪审员应走向“平民化”——基于对陪审制度的价值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文生;国家非公开行使权力的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波;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刘畅;行政外罚程序中的秘密调查与诱惑调查之辨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郑菲;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春晖;我国刑事诉讼管辖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宋超;自诉转公诉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秉晖;;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实证与理论分析[J];法律适用;2006年06期
2 蔡晖;;事实不清发回重审:一个与认识论和证据规则矛盾的制度[J];法律适用;2006年09期
3 姜保忠;;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问题与完善[J];法治研究;2010年11期
4 陈卫东,李奋飞;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J];法学研究;2004年01期
5 周永军;重新审视发回重审制度[J];律师世界;2002年11期
6 王斐弘;质疑“发回重审”[J];人大研究;2001年06期
7 宋春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02年02期
8 蔡晖;对认定事实存在问题的案件不应发回重审[J];人民司法;1998年02期
9 方流芳;民事诉讼收费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飒飒;;论“疑罪从无”和“发回重审”的冲突和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缪海英;;论废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3 姬小静;;对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反思[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期
4 尼双纳;;对我国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4期
5 张步文;杨加明;;论刑事发回重审制度之废除——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建议稿)的相关规定[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符修平;王刚;;实践中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34期
7 陈玉梅;;论我国发回重审的重构[J];大众商务;2009年14期
8 骆小凤;;论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改革进路[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9 郑未媚;;刑事二审程序司法职权优化配置之思考——以发回重审制度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0年04期
10 谢满根;;对我国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反思[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国生;;民事发回重审制度改造论——以当事人审级利益的保护为分析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翔;谷国艳;;民事再审发回重审制度的正当性考察与改革——基于某省法院的运行现状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宝生;张彩霞;刘新;;也谈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重构——以规制二审法院滥用终审权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计划;;刑事抗诉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金钟;;刑事二审程序中审判权运行的实证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琳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7 徐光岩;;关于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检察机关职权修改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沈兴政;;反思佘祥林错案 浅谈疑罪从无[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王洪坚;;上下级法院业务关系:从单向监督到双向制约——对二审裁判权运行的思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黄玉华;陈贞;;对量刑辩护的思考[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尚俊 记者 冯琳;我市涉诉上访处于全省较少市(州)行列[N];广安日报;2008年
2 王俊杰;建议取消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权力[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3 王 敏;民事上诉案件不应发回重审[N];甘肃法制报;2005年
4 茅亿;民事上诉案件不应发回重审[N];检察日报;2003年
5 陆文洪;常熟法院行政庭17年无改判和发回重审案件[N];新华日报;2004年
6 王永才;雨山法院民事案件速裁显成效[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通讯员 徐宇红 谷建昌 凡 夫;十七年无改判发回重审案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郇习顶;析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回重审[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通讯员 曹兴虎 何华丽;永兴法院创新审判管理提升司法绩效[N];郴州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君 通讯员 江海tD;市法院制定《二审民事和行政案件“发回重审听询制度”》[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奉晓政;美国《上诉法院标准》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塔娜;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王永杰;从程序异化到事实异化:以冤案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晓英;民事上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孔军;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及其在我国的确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6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秦策;刑事诉讼比例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李妍;中美民事上诉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萨仁;论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瑞敏;对刑事二审发回重审的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许婷婷;我国发回重审制度的改革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3 谢超;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实证分析[D];河北大学;2011年
4 余澄;新中国的发回重审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郭倩;刑事发回重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李小丹;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刘杨;民事发回重审的实证调研[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马志山;论发回重审之弊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马云雪;论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郝占锋;关于鹤壁法院民事发回重审案件的调研报告[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29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52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