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程序终结问题研究
【作者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之子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程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克波,房锦东;论对我国两审终审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兼论司法体制改革[J];当代法学;2002年08期
2 陶蛟龙;陈键;;信访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兼谈建立涉诉上访经常性工作机制的思路和体系[J];法律适用;2006年05期
3 王旭军;;行政再审困境中的突围[J];法律适用;2008年03期
4 江必新;;完善刑事再审程序若干问题探讨[J];法学;2011年05期
5 谢春华;;浅论程序终结性与既判力[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6 彭浩;;涉诉信访终结相关理论问题之澄清[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郑宇;胡传东;;论行政再审[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8 焦悦勤;;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指导思想的反思与修正[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1期
9 杨荣新,乔欣;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探讨[J];中国法学;2001年05期
10 江必新;;论民事审判监督制度之完善[J];中国法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论辩护律师的申请权及其法律保障[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胡静娴;李德进;;有关合同相对性及其例外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俞亮,张驰;民事审级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左卫民,谢鸿飞;法院的案卷制作——以民事判决书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5 苗向军;;程序化参赛理论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杨中美;;对N县法院预防涉诉信访的调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2期
7 孟鸿志,杨晓玲;论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及其监控机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王芳;;治安管理处罚法刍议[J];才智;2009年33期
9 高新华;司法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的困境及出路[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刘晓岚;论程序的内在价值及程序公正与效率的关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翠华;;知识产权民事审判权滥用的公平矫正——公正视野下法官品德对专利民事审判权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陈慰星;;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与诉讼互动的经济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7 谢天放;王宗炎;何雅;崔凯;;地方立法统一审议机制研究[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8 赵振宇;;论公民表达权的实施与保障[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9 萧伯符;彭君;;程序理念与司法公正[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10 刘蜜;;涉法信访与司法权威的确立[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尹彦久;法院审级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6 胡志斌;法官素质养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元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贺绍奇;论法官的职业伦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青;地方立法听证主体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小雁;证券纠纷ADR的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钢;故意杀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臻;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功能定位[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志坚;我国法官职业化和专业化之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思田;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陈辉辉;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2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3 邓思清;完善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之构想[J];当代法学;2004年03期
4 孙祥壮;;再审事由之“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初步解读[J];法律适用;2009年09期
5 孙祥壮;;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修改后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6 王亚新;;“再审之诉”的再辨析[J];法商研究;2006年04期
7 陈桂明;;再审事由应当如何确定——兼评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得失[J];法学家;2007年06期
8 李浩;;再审的补充性原则与民事再审事由[J];法学家;2007年06期
9 齐树洁;;再审程序的完善与既判力之维护[J];法学家;2007年06期
10 张建良,胡子君;我国刑事再审事由设置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评论;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培根;刑事再审程序之改进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俩艳;;关于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几点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10期
2 张永平;对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张国强;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重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章武生;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塑[J];中国法学;2002年06期
5 白露;;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改革完善[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06期
6 张婉旭;;论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7 陈晗;;论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之利弊[J];法制与社会;2010年35期
8 欧阳欣;;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前沿;2006年03期
9 吴小敏,李军波;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改革[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姜森;曹俊;;试论我国审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8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2 杨翔;谷国艳;;民事再审发回重审制度的正当性考察与改革——基于某省法院的运行现状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侯建英;;调动和发挥司法程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李老铁;;法治视野下的涉诉信访问题研究——从董老的司法权威观出发[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李远强;;审判权行使过程中的利益考量及其规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7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8 王书瀚;;民事申诉制度研究的新视野——以申请检察机关抗诉发动再审为中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胡爱华;;家庭教育方法的改变是转变学生个人行为偏差的有效途径——从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辅导实例[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梁凯军;;试论在现行民事诉讼程序框架基础上实行简便审判程序的可行性[A];2003年度全省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作龙;民事再审制度重构新建议[N];江苏法制报;2005年
2 曹平;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之不足[N];检察日报;2005年
3 李作龙;对我国再审制度重构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5年
4 万静;新民诉法实施后申请再审还难不难?[N];法制日报;2008年
5 亓荣霞;再审程序若干概念的反思与定位[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建华;以社会诚信为纽带完善执行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郑 莹 董 卫;再审程序的价值重构[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律适用课题组;对审监程序的重新认识和定位[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本期特邀主持人 法学博士 虞政平;再审程序改革探讨(之三)[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潘麒;原审缺席判决在再审中的两种情形[N];江苏法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黄良友;民事再审之诉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邓颖;刑事生效裁判申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萨仁;论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张可;清代审级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妍;中美民事上诉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郑学林;民事再审制度改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刘鹏;论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的变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莹焱;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王国春;论我国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韦冰;民事诉讼再审程序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赵言荣;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徐洪斌;刑事申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陆炜炜;刑事再审程序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熊斌;论民事再审程序之重构[D];湘潭大学;2003年
8 于焱;再审审理程序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姚合平;我国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河北大学;2005年
10 李革明;论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之重构[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8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538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