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对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9-26 10:45
【摘要】: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中存在着禁止被害人就精神损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此规定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人权保障意识提升的需要,也不符合国际刑法发展趋势,违背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我国民事法律认可精神损害赔偿,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增设的刑事和解制度也对精神损害赔偿作了详细规定。作为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应当将精神损害纳入其赔偿范围,以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获得全面民事赔偿的正当权利,同时维护我国法律体系和法治的统一性。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媛;;试论辩诉交易制度[J];攀登;2010年01期

2 李辉,于斐;引进“诉辩交易制度”初探[J];前沿;2003年09期

3 郎曙霞;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J];前沿;2004年11期

4 侯晓琳;;浅谈美国的公诉制度[J];前沿;2007年05期

5 张宇飞;;论刑事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制度设计[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6 葛同山;;论辩护权的宪政根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严奇荣;;被冤屈的《刑法》第三百零六条[J];清华法治论衡;2007年01期

8 严奇荣;;被冤屈的《刑法》第三百零六条[J];清华法治论衡;2008年01期

9 宁新海;辩诉交易的价值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靳国胜;论诉辩交易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白新潮;;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健;;世界各国(地区)反贪机构外部社会监督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范围与组织形式的完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课题组;伦朝平;范淑玲;贾颖玲;李继华;;人民监督员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薛晓卫;;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完善构想[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赵永红;;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要求[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6 丁耀芬;肖建国;;程序正义图景下的量刑重构——关于量刑控辩及量刑说理制度改革的设想[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7 张培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社会调查制度之运行困境与出路——以调查程序启动的强制性为落脚点[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8 唐艳;姚明平;;刑事案件办案情况说明:从功能背离到制度规范——以西部某法院近三年司法运行情况为实证蓝本[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9 邓志伟;伍玉联;汪坚;;路漫漫其修远兮:禁止令适用的困境与出路——以对中部某省的实证调研为分析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4 侯宇清;南非宪法法院判例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尹华蓉;论亲告罪的合理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思思;侦查讯问律师在场权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涛;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付啊;社区矫正中被害人参与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雷;论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不足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阳;构建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永海;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实践之反思[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陈昱;试析辩诉交易制度的价值及对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借鉴意义[D];西北大学;2010年

9 沈欢芝;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角下量刑建议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丽美;论刑事被害人诉权的司法救济[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良平,陈满生;刍议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应缓行[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刘晓惠;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冯志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两个问题[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蔡重星;李红伟;;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24期

5 吴剑婷;夏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以强奸案件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广三;;从精神损害赔偿看附带民事诉讼[J];法治研究;2010年07期

7 崔更国;苑全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8 丁翠英;;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缺陷[J];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05期

9 刘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关问题的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陈玉良;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伟;;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马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白加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我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刘强;;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失与衡平[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5 王忠道;周茂军;;浅议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完善[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吴海伦;;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岳平;赵丹枫;;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与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8 岳平;赵丹枫;;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与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陈建新;;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几个程序问题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10 刘锦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智;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之依据[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检察院 苏建召;精神损害赔偿应纳入 附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N];检察日报;2011年

3 史小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允许提起精神损害赔偿[N];法治快报;2007年

4 史小峰;刑附民诉讼应允许提起精神损害请求[N];法制日报;2007年

5 王文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周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索赔成难题[N];法制日报;2007年

7 顾明;应给予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N];江苏经济报;2008年

8 王琳;精神损害赔偿不应“刑民有别”[N];东方早报;2007年

9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案精神损害索赔难[N];法制日报;2006年

10 石明洁 张小洪;刑事人身侵权中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N];江苏法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尹华容;宪法诉讼正当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3 梁玉霞;论刑事诉讼方式的正当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龙云辉;律师权利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肖波;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徐艳阳;刑民交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张临伟;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8 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蒋开富;侦查策略正当性原理[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袁坦中;刑事扣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悦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聂桂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3 汤文士;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8年

4 闫明;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潘文龙;附带民事诉讼若干新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6 韩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浅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张卫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荣丽;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代福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邵珉慧;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2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542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