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未成年被害人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19 21:13
   刑法理论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减轻责任刑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但以未成年被害人为重点的刑事责任研究仍有较大探讨空间。实践中,学者多通过个案存在的审判问题,或者从具体罪名的立改废来讨论未成年被害人的刑法保护问题。然而,现有刑事立法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稍显乏力,尤其是公共领域的犯罪。审判结果总是与民众预期相差甚远,导致民意与审判之间矛盾却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未成年被害人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具有现实价值。刑事犯罪中,未成年被害人不同于其他被害主体,易受伤害,心理承受力弱等生理性原因,以及缺乏救济意识,受到暴力侵害后容易产生消极状态或“恶逆变”等心理性原因,决定了未成年被害人受到暴力侵害产生的负面影响要远比其他主体要严重的多。因此未成年被害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罪刑程度的因素,作为影响刑事责任的特殊主体。而立法者为此设置差异化的刑罚标准,本质上是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救济性保护,从侵害未成年人的不法事实来讲,加重刑事责任的量刑情节具备刑罚正当性,而差异化刑罚并不侵犯行为人的人权,在形式上具备合宪性。近几年,涉未成年人法益保护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刑法也紧随其后,对公众要求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呼声进行立法回应,这种能动性的立法方式与刑法谦抑性并不相悖,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反而是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当前的立法趋势来看,立法者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范围也不再限于传统的人身犯罪和扰乱公共秩序犯罪,逐渐扩大至财产犯罪和渎职犯罪。此外,规范保护为主的刑法目的论逐渐受到立法者的重视。以性犯罪为例,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考虑了义务性犯罪的社会影响,将处于肯定性角色,对未成年人负有保护义务的人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行为进行严格规制。尽管如此,现行立法体系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未成年人作为被害主体,影响刑事责任的范围还存在局限性,面对社会的各种变化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导致未成年人的刑法保护缺失。其次,称谓不同,刑法对未成年人划分的年龄界限也有差异,繁杂的年龄界线不匹配刑罚量刑,导致刑法对部分未成年人的保护处于空缺状态;再次,刑法司法解释的合法性问题处在备受争议的阶段,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增加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模糊了法律的可预测性,有违罪刑法定原则;最后,当前刑事立法虽然有严惩利用身份优势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趋势,但是实践中部分案件的审判还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背离了罪刑均衡的原则。因此,笔者结合域外相关立法,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未成年被害主体的法益特殊性,建议将未成年人影响刑事责任的情节通过总则予以法定化。关于身份关系下的义务性犯罪,笔者建议提高虐待罪中虐待未成年人的法定刑,尤其是造成重伤、死亡等结果加重情形的刑罚;此外,审判机关应当综合考虑身份关系犯罪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行为结果,严格依照罪刑均衡原则进行审判。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2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影响刑事责任的主体——未成年被害人
    (一)刑法中的未成年被害人
    (二)未成年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原因
        1.生理性原因分析
        2.心理性原因分析
        3.法律性原因分析
    (三)未成年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规定
        1.作为一般主体单独影响刑事责任
        2.作为特殊主体加重刑事责任
        3.作为特殊主体减轻刑事责任
二、未成年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法理分析
    (一)刑罚的报应机能
    (二)差异化刑罚的合宪性
    (三)能动立法与刑法谦抑性
三、未成年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
    (一)未成年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现状分析
        1.影响刑事责任范围的扩大化
        2.身份关系下义务性犯罪的严惩化
    (二)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
        1.适用范围的局限性问题
        2.年龄界定的片面性问题
        3.司法解释的效力问题
        4.身份关系下义务性犯罪的差异化审判问题
四、域外未成年人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立法述评
    (一)未成年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规定
    (二)身份关系下义务性违法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五、完善未成年被害人对刑事责任影响的构想
    (一)关于未成年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的情节建议
        1.未成年人年龄的界定
        2.案件适用范围的划定
        3.犯罪人主观方面的规定
        4.刑罚冲突下适用原则的确定
    (二)关于义务性违法对刑事责任影响的建议
        1.立法建议
        2.司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光权;;《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若干争议问题[J];法学杂志;2015年05期

2 张明楷;;论影响责任刑的情节[J];清华法学;2015年02期

3 郝东升;;刑法上法益概念之探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11期

4 于沛鑫;;网瘾戒除与青少年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年05期

5 吴鹏飞;余鹏峰;;“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意见”若干问题评析——以儿童权利保护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4年04期

6 张青聚;;双向保护原则的价值冲突与平衡[J];福建法学;2014年01期

7 李奋飞;邱江华;;宽容的底线:中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04期

8 刘宪权;周舟;;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刑法分析[J];东方法学;2013年01期

9 吴鹏飞;;我国儿童法律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完善建议——以域外相关法律体系为借鉴[J];政治与法律;2012年07期

10 刘艳红;;当下中国刑事立法应当如何谦抑?——以恶意欠薪行为入罪为例之批判性分析[J];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段卫利;刑法司法解释法源地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段立章;儿童宪法权利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陆佳颖;刑法司法解释过度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2 赵娟;缓刑制度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黄良;虐待罪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

4 刘伯超;“报复社会”研究—论怨毒的起源[D];南京大学;2017年

5 葛茜茜;未成年人刑事被害预防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6 王婷;评《刑法修正案(八)》涉未成年人条款的修订[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7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847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4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