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关于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的诉讼与调解衔接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27 13:5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纠纷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长,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百万件增长到现在的千万件之多,伴随着利益和关系的多元化,其复杂性也更加突出,如若不及时化解这些纠纷,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对我国的司法系统提出了严酷的挑战,尤其是对法院系统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听任它们累积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又将进入动荡时期。社会纠纷数量之多、性质之复杂,单纯依靠传统的诉讼手段已经无法消化,由此,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势在必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其中尤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调解制度为代表。我国的调解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纠纷解决过程中去,对于社会纠纷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的调解制度也面临着一种困境,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主要手段无法与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很好的衔接,没有形成一种互动的机制,从而导致本身发挥的作用受限。调解固然是一种协调利益、化解纠纷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在我国司法体制中,调解协议缺乏足够的法律协议,导致调解的强制力并没有保障,甚至最后还得依靠诉讼手段来解决。如何利...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概述
    1.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产生背景
        1.1.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产生的根源
        1.1.2 法院诉讼机制功能的局限性
    1.2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含义和构成
        1.2.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含义
        1.2.2 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成
        1.2.3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第2章 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典型代表——调解制度
    2.1 调解的含义以及我国调解制度的分类
        2.1.1 调解含义的界定
        2.1.2 我国调解制度的分类
    2.2 我国调解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分析
        2.2.1 我国调解制度的价值分析
        2.2.2 我国调解制度的功能分析
    2.3 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考察
        2.3.1 中国古代的调解制度
        2.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解制度的发展
        2.3.3 社会主义时期调解制度的发展
第3章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我国诉讼与调解的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3.1.1 诉讼与调解各自的缺陷相互弥补的需要
        3.1.2 分担法院压力,提高司法效率以及节约司法成本的需要
        3.1.3 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需要
        3.1.4 符合世界ADR机制发展的潮流
    3.2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的可行性分析
        3.2.1 传统文化和现代人们的法律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
        3.2.2 我国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的支撑
第4章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的国外借鉴
    4.1 美国的法院附设ADR下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4.1.1 美国法院附设ADR与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4.1.2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与我国法院调解的比较
    4.2 日本调停制度
        4.2.1 日本的调停制度
        4.2.2 日本调停制度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
    4.3 德国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
        4.3.1 德国的调解制度
        4.3.2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与德国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比较
    4.4 国外调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4.4.1 各国调解制度的相似之处
        4.4.2 国外调解制度对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的借鉴
第5章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的现状分析
    5.1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的尝试
        5.1.1 法院调解制度的建立——诉讼与法院内调解的衔接
        5.1.2 司法确认——诉讼与法院外调解的衔接
    5.2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存在的问题
        5.2.1 我国法院调解与诉讼衔接存在的问题
        5.2.2 我国法院外调解与诉讼衔接存在的问题
    5.3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机制发展的障碍
        5.3.1 观念上的障碍
        5.3.2 物质上的障碍
        5.3.3 人员上的障碍
第6章 我国诉讼与调解衔接机制完善之建议
    6.1 基本原则和转变理念
        6.1.1 遵循的基本原则
        6.1.2 理念的转变
    6.2 诉讼与法院调解衔接之完善
        6.2.1 “调审分离”的模式
        6.2.2 建立审前强制调解制度
    6.3 诉讼与法院外调解衔接之完善
        6.3.1 对司法确认程序的完善
        6.3.2 委托调解制度的建立
        6.3.3 设立调诉互动部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探讨[J]. 贾钟媛.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2)
[2]司法ADR建构中的委托调解制度研究——以中国法院的当代实践为中心[J]. 肖建国.  法学评论. 2009(03)
[3]美国法院附设ADR研究[J]. 辛国清.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6)
[4]浅论司法改革与中国ADR的发展[J]. 念富强.  社科纵横. 2004(06)
[5]论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J]. 章武生,张大海.  法商研究. 2004(06)
[6]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 李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本文编号:3665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665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