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传闻证据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事诉讼传闻证据研究
【摘要】: 传闻证据是英美证据法中最赋有争议的证据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围绕传闻证据的证据能力,英美法系形成了一系列繁复的运用规则。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只是对传闻证据作出了一些模糊的规定,却并没有真正确立相关适用规则,我国理论界也鲜有对民事诉讼中的传闻证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使得传闻证据在具体运用中产生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先从理论上研究英美传闻证据的深刻内涵,解析其对程序运行的基本功能,借鉴西方国家传闻证据制度的合理内核,为我所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在阐释英美法系有关传闻证据规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的证据能力,探讨借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传闻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一些粗浅的构想。
【关键词】:传闻证据 传闻证据规则 证据能力 诉讼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5.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一部分 传闻证据及其规则概述9-16
- 一、传闻证据概述9-12
- (一) 传闻与传闻证据的概念9-10
- (二)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10-11
- (三) 传闻证据的属性11-12
- 二、传闻证据规则概述12-16
- (一) 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12-14
- (二) 传闻证据规则的属性14-16
- 第二部分 传闻证据的国外考察16-25
- 一、英美法系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16-19
- (一) 英国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16-17
- (二) 美国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17-19
- 二、英国、美国传闻证据的适用程序19-22
- (一) 审前动议程序19-20
- (二) 当庭异议程序20-21
- (三) 审判之中的审判程序21-22
- 三、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传闻证据总结22-25
- (一) 英美法系对传闻证据的规定是适应陪审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22
- (二) 英美法系对传闻证据的规定是适应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需要而产生的22-23
- (三) 英美法系对传闻证据的规定是适应交叉询问的需要而产生的23-25
- 第三部分 传闻证据的证据能力25-36
- 一、传统理论对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质疑25-28
- (一) 陪审团无法对传闻证据进行正确的评价25-26
- (二) 传闻证据缺少当事人的交叉询问26
- (三) 传闻证据不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最佳证据26-27
- (四) 传闻证据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27-28
- (五) 传闻证据容易被捏造28
- 二、对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肯定28-31
- (一) 关于传闻证据对陪审团产生误导的反驳29
- (二) 关于传闻证据缺少交叉询问的反驳29-30
- (三) 关于传闻证据不是最佳证据的反驳30
- (四) 关于传闻证据存在错误风险的反驳30
- (五) 关于传闻证据容易被捏造的反驳30-31
- 三、对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总结31-36
- (一) 原则上应当限制传闻证据的证据能力31-33
- (二) 应该确定较多的传闻证据的例外33-36
- 第四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运用规则的构建36-49
- 一、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规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6-40
- (一) 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运用规则的必要性36-38
- (二) 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规则的可行性38-40
- 二、我国民事诉讼传闻证据运用规则的具体构建40-44
- (一) 传闻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运用的一般原则40
- (二) 传闻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运用的例外40-43
- (三) 界定传闻证据运用规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43-44
- 三、传闻证据规则的配套改革44-49
- (一) 完善传闻证据的适用程序44-46
- (二) 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46-47
- (三) 完善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47
- (四) 完善监督救济制度47-49
- 结语49-50
- 注释50-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佳杰;龙金鹏;;论美国传闻证据规则——以民事诉讼为中心[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2 庾湘玲;;从证据能力角度谈鉴定结论的系统化规制[J];知识经济;2011年17期
3 张海辉;;论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资格[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李慧;;刑事诉讼中的传闻证据规则探究[J];天津法学;2011年02期
5 魏宏斌;;论行政执法中违法询问笔录的证据能力[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8期
6 吴金英;;证据关联性规则之反思[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7 李书珍;;浅析合同传真件的证明效力[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8 李训虎;;证明力规则检讨[J];法学研究;2010年02期
9 赵雅琴;袁鹰;;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吴高庆;;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完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民;;国际民事诉讼中证据能力问题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田野;;论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周琦;;《海事诉讼证据的特别规定》(建议稿草案)[A];中国律师2006年海事业务研讨会暨年会资料集[C];2006年
5 顾晓生;施建松;;论法医鉴定结论的采信规则[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俊强;;民事诉讼域外证据证明制度之检讨——以《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为中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詹景翔;;论电子数据在诉讼过程中的应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8 周维平;马明亮;;论“办案说明”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以刑事判决书为样本的考察[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宋涛;;论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10 韩梅;;浅议鉴定人出庭作证[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铁林 王丹峰 于勇;证据的价值取决于证据能力[N];检察日报;2005年
2 陆建忠;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应进一步完善[N];法制日报;2006年
3 章见良;我国认证制度中应设立传闻证据规则[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宇冠;刑事诉讼有必要确立传闻证据规则[N];检察日报;2007年
5 方建国;测谎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能力[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晏向华;非法证据排除:海峡两岸有何不同[N];检察日报;2006年
7 北京凯亚律师事务所律师 晋力;单位“作证”证据能力亟待澄清[N];法制日报;2007年
8 肖建国 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英美证据法的两点启示[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李晶晶;一项诉讼制度,一门庭上艺术[N];检察日报;2010年
10 张吉喜;德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禁止[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格非;论证据能力——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何邦武;刑事传闻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玫;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李军;民事诉讼的书证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周成泓;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调查[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罗海敏;刑事诉讼严格证明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姜礼增;论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法制之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张弘;论证据裁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王彬;论刑事搜查[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东莱;民事诉讼传闻证据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郑学步;电子证据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李金龙;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晓蔚;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晔;电子证据证明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张文天;论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王琼仙;论我国刑事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亚萍;论证据能力与证明力[D];厦门大学;2006年
9 李晓;自白任意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葛海军;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5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80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