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发布时间:2017-09-08 02:33

  本文关键词:论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口供 客观性证据 转型


【摘要】:司法公平正义的维护不仅需要落实不枉不纵的刑事政策,更需要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坚决纠正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制定并落实防范冤假错案的体制机制。考察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可以发现,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有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原因,更有证据审查模式不健全的弊病。实践证明,以口供为中心的主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无法有效审查核实案件事实,而以客观性证据为主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并纠正冤假错案,因此应转变证据审查模式,加强客观性证据的收集,落实完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口供 客观性证据 转型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一、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内容(一)客观性证据在我国现今的证据分类中并没有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之分的类型。而日本学者土本武司认为,证据是证明的手段,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证据方法的含义,其二是作为证据资料的含义。证据方法是指成为认定事实资料的场所、物或者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瑞华;;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品泽;;我国刑事立案程序之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王圣扬;董琼;;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衡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杨明;陈结淼;;论我国刑事法领域中弱势群体的程序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陈黎,徐海龙;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理性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赵丽;;关于构建我国“隐蔽作证”制度的思考——以银川市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谭红,王鹏;论我国诉讼法(学)上的冲突[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左卫民;;职权主义:一种谱系性的“知识考古”[J];比较法研究;2009年02期

9 张俊友;;美国公立中小学校搜查学生权及其法理分析——以New Jerseyv.T.L.O案为中心[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10 宋雪梅;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完善[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温军;;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造与合理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戴萍;赵靖;;论建立保障羁押制度在检察环节正确执行的运行机制构想[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陶亚芳;夏志清;;浅析我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理念[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在刑事司法中的落实[C];2012年

6 戴萍;赵靖;;论检察机关如何正确执行逮捕羁押制度[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7 王冰梅;;冲突与协调: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价值的实现——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赵德芳;匡爱民;;税法基本理念转变之浅见——以税收契约为中心[A];财税法论丛(第7卷)[C];2005年

9 赵艳;;论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基础及法律功能[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10 洪永红;;论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的诉讼程序[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吴淼;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小玲;刑事诉讼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赵永红;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张品泽;人本精神与刑事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程滔;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孙记;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论的法理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2 黄巧琳;律师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铮;列宁权力监督理论与当代中国检察监督实践[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万飞;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陈光伟;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朝华;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财产权益保障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7 刘思平;我国刑事公诉模式的制度现状与反思[D];苏州大学;2010年

8 牟R,

本文编号:811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811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