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证据法的价值结构

发布时间:2017-09-20 16:42

  本文关键词:刑事证据法的价值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刑事证据法 价值结构 主体价值 客体价值 价值评判标准


【摘要】:借助价值结构这个哲学概念研究刑事证据法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证据法的价值结构是由客体价值、主体价值和价值评判标准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刑事证据法的客体价值强调刑事证据法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功能。考虑到刑事证据法的法律属性,其客体价值实际上就是其规范作用。刑事证据法的主体价值是国家在制定刑事证据法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如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司法公正、司法效率等。刑事证据法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以再现案件事实真相的准确性与正当性来衡量客体价值对于主体价值的满足关系。在上述价值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以兼顾原则和权衡原则予以价值整合。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刑事证据法 价值结构 主体价值 客体价值 价值评判标准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超教授主持的2013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启蒙与转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3SFB4006)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几年,随着法哲学分析方法的兴起,价值问题越来越受到刑事证据法学界的重视。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学者在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否属于刑事证据制度或者刑事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时,采用了价值论的哲学分析方法。如有的学者在反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超;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之反思——以程序正义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5年02期

2 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3 何家弘;;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J];法商研究;2008年02期

4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5 张建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J];现代法学;2002年02期

6 谭世贵;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J];中国法学;1999年04期

7 王海明,孙英;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郑好;;比较法视野下的监听立法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林喜芬;;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宏观位阶——兼评中国证据规则的宪法化取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孙泳;;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及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奚玮;杨锦炎;;论监听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周航,高琳琳;略论司法独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李佑标;论行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毅;;检察官角色与检察权配置[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单民;上官春光;;和谐语境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公开问题[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谭世贵;王琳;;WTO中的司法规则与我国司法改革[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2年

5 丁立波;;正义可以看得见:媒介监督下的司法话语权——论基层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靖;;论我国检察机关选择起诉权的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7 陈仕菊;;浅议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8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伟;;跨国反洗钱没收措施的证明责任倒置问题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10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梁跃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河北大学;2011年

9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缪晓琛;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启动程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琳;我国民事诉讼司法认知制度之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海娇;我国刑事诉讼见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宋超;自诉转公诉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阮露玫;论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伟;审判委员会议案机制中证据规则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华蕾;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尼双纳;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财产权的保护[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2 何家弘;;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J];法学家;2005年04期

3 卢剑青;对公检法三机关相互关系的再认识[J];法学;1984年03期

4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5 陈瑞华;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J];中外法学;1996年02期

6 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学;1997年02期

7 陈端洪;法律程序价值观[J];中外法学;1997年06期

8 徐益初;;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几个辩证关系——兼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原则的问题[J];中国法学;1990年01期

9 陈光中,陈海光,魏晓娜;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J];中国法学;2001年01期

10 何家弘;;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J];中国法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洪洋;日本《刑事证据法》值得借鉴[J];中国律师;2003年12期

2 袁坦中;“刑事证据法立法模式”否定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3 刘根菊;宋志军;;刑事证据法伦理观的几个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李温;;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妥协与平衡——1984年英国《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基本内容评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万毅;林喜芬;何永军;;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J];现代法学;2008年04期

6 王敏远;;论我国刑事证据法的转变[J];中国检察官;2012年17期

7 李伟;;英国刑事证据法评介[J];证据学论坛;2001年01期

8 陈光中;;改革、完善刑事证据法若干问题之思考[J];证据学论坛;2004年02期

9 左卫民,刘涛;取向与枢架: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之比较──兼论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基本走向[J];中国法学;2001年05期

10 叶秋华;李温;;论1984年英国《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的立法背景及其法律价值[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敏;为修改刑事证据法建言献策[N];法制日报;2004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史立梅;“程序正义”要优先[N];北京日报;2008年

3 郑旭;刑事证据法应仅适用于审判阶段[N];检察日报;2003年

4 PeterJ vanKoppen 柴煜峰 译;刑事个案引发的司法变革[N];法制日报;2010年

5 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法院 徐小飞;英国的适当成年人介入制度[N];人民法院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洁;刑事证据法目的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89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889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f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