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诉调对接下的我国调解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7-09-25 20:12

  本文关键词:诉调对接下的我国调解制度的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诉调对接 诉讼调解 人民调解 纠纷解决机制


【摘要】: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具有程序渐变,方式灵活,自觉履行率高等优点,此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类民事纠纷日益增多,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尽量将矛盾纠纷解决。调解对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新增了先行调解制度和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的概括性规定的。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以调解机制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响应了诉调对接机制,通过将一部分的案件分派到调解机构中去,从一定程度缓解了法院沉重的工作压力,更加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改善执行难的症结,为节约司法资源作出了贡献。当前,在我国的有些地区已经有了关于诉调对接成功的实践案例,为当地的司法模式增添新的生命力。尽管“诉调对接”机制有着各种积极的优势,但随着该机制在各地推行的过程中在一些弊端也随之暴露,这些弊端正是阻碍调解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的障碍。因此,本文第一、第二章通过对诉调对接机制的定义、功能、优越性分析、我国建立这一机制的法律支撑以及诉调对接机制在我国的运行现状,在随后的第三章中介绍域外相关制度的经验,针对我国诉调对接机制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借鉴域外经验,结合我国实情,提出完善的想法,文章在第五章完善部分着重介绍了在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从立法,运行模式以及法律监督等方面,对我国建立法院附设调解制度进行描述,呼应诉调对接机制,与域外ADR机制接轨。同时还针对诉调对接机制下,调解制度自身的弊端,以及调解人员的不足,调解协议效力的问题,提出了浅显的完善意见,以期望可以丰富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为我国法治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关键词】:诉调对接 诉讼调解 人民调解 纠纷解决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D9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概括分析10-18
  • 1.1 诉调对接机制解析10-14
  • 1.1.1 诉调对接机制的概念分析10-11
  • 1.1.2 诉调对接机制的法律依据11-12
  • 1.1.3 诉调对接机制的重要环节--调解制度12-14
  • 1.2 诉调对接的必要性分析14-16
  • 1.2.1 缓解法院受案压力的需要14
  • 1.2.2 调解与诉讼的功能性互补14-15
  • 1.2.3 顺应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15
  • 1.2.4 赋予当事人纠纷解决程序的选择权,缓解执行难的问题15-16
  • 1.3 诉调对接的可行性分析16-18
  • 1.3.1 能动性司法的要求16
  • 1.3.2 传统文化为诉调对接提供了思想基础16-17
  • 1.3.3 规范性法律与“民间法”的内在契合17-18
  • 第二章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下的调解制度运行现状18-22
  • 2.1 诉调对接的运行模式18-19
  • 2.1.1 法院附设型18
  • 2.1.2 法院自设型18
  • 2.1.3 法院与司法机关联合设立型18
  • 2.1.4 政府组织设立的调解中心18-19
  • 2.1.5 政府主导设立专门的调解委员会19
  • 2.2 诉调对接的具体操作19-22
  • 2.2.1 诉调对接程序的启动19-20
  • 2.2.2 调解主体的确定20
  • 2.2.3 诉调对接的方式与方法20-21
  • 2.2.4 调解协议的效力21-22
  • 第三章 与诉调对接机制相关的域外制度介绍22-25
  • 3.1 美国的法院附设调停制度22-23
  • 3.2 日本的调停制度23-24
  • 3.3 德国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24-25
  • 第四章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25-32
  • 4.1 思想观念上的羁绊25-26
  • 4.2 诉调对接制度自身的缺陷26-29
  • 4.2.1 调审合一模式的弊端26
  • 4.2.2 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的衔接过程中存在问题26-28
  • 4.2.3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立法缺位28-29
  • 4.3 诉调对接制度的实行缺乏物质性的保障29-30
  • 4.4 调解人员法律素养普遍偏低30-31
  • 4.5 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31-32
  • 第五章 诉调对接机制下的调解制度完善之建议32-41
  • 5.1 普及诉调对接机制原理,转变人们思想观念32
  • 5.2 诉调对接机制制度上的完善32-37
  • 5.2.1 确立调审分离模式32-33
  • 5.2.2 确定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及定位33-34
  • 5.2.3 构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34-37
  • 5.3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与惩罚机制37-38
  • 5.4 规范调解行为,提高调解员素质38
  • 5.5 制定法律法规保障调解协议的效力38-41
  • 结语41-42
  • 后记42-43
  • 参考文献43-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建华;唐玉富;;论法院调解保密原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傅郁林;;“诉前调解”与法院的角色[J];法律适用;2009年04期

3 孙陶;;论人民调解与诉前调解结合的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11期

4 徐平;;民事诉前调解程序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2年10期



本文编号:919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919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b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